1问 窃听事件:
谁下令秘密窃听
继“情报门”、“特工门”之后,美国总统布什又惹上“窃听门”事件。虽然三桩麻烦各有不同,但都因反恐战争而起。美国一名学者把它们并称为“9·11”后遗症。
这个后遗症与“9·11”后美国国会通过的《爱国者法》有着密切关系,根据最初规定,这部法律授予政府更多权力调查恐怖嫌疑人。
《爱国者法》作为美国政府反恐利器,一定程度上延展了政府监控手段,但并没有规定总统可以绕开“外国情报监视法庭”,在没有获得授权的情况下直接下令窃听。 但是,2005年底,有消息披露,过去4年里美国国家安全局在未经法庭许可的情况下,监控多名美国境内人士的国际电话和电子邮件。
布什和其他政府官员最初对这个话题不置可否,言辞闪烁。但是面对媒体和国会的围追堵截,布什不得不在12月17日承认自己授权情报部门窃听。此举除涉嫌违法外,更糟糕的是这个秘密活动严重侵犯了美国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公民自由权。从这一点上来讲,布什无异于捅了个马蜂窝!
2问
窃听丑闻:谁打开了“窃听门”
美国《纽约时报》16日首先揭露“窃听门”事件。报道称,在“9·11”事件发生后几个月,布什曾秘密允许授权在美国境内监听国际长途电话和偷阅电子邮件,以收集恐怖活动的证据。
几日后,《纽约时报》继续报出“猛料”,称国家安全部门未经授权而监控的对象,不仅限于美国国内与海外的通讯往来,连一些纯粹国内通讯也遭到监听。《纽约时报》曝光布什批准窃听美国公民的消息激怒了国会议员。一名议员说,布什政府似乎以为自己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一位民主党议员这么评价这个消息:“这个骇人听闻的消息令每个议员、每个美国人的脊梁骨都感到了寒意。”他的话道出了许多美国人的感受。一位网民说,如果你的电话被监听,电子邮件被偷看,如同有人天天潜伏在你的窗户下窥视你的一举一动,这是什么感觉?脊梁骨不凉才怪呢!《洛杉矶时报》直接称之为“窃听丑闻”。
有分析人士指出,美国参议院上周未能通过延长《爱国者法》的议案,部分原因可能就是《纽约时报》的这篇报道。
3问
窃听争议:政府是否有权监视公民
消息曝光后,美国政坛立即掀起了一场政治风暴。一些共和党和民主党议员要求国会就此举行听证会。民主党说,布什在利用反恐战争扩展自己的总统权限,他已开始像一名独裁者那样统治国家。
“窃听门”关键在于,布什是否超越总统权限,非法取证。布什辩解说,他绕开法院授权进行窃听是为了提高反恐行动的效率。他说,他这样做是合法的,因为“作为总统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我有宪法赋予的责任和权利来保护我们的国家”。布什表示,“只要我们国家还在面临恐怖威胁”,他就将继续授权进行境内窃听。
布什指出,美国政府内部有人将这一属于国家机密的窃听活动透露出去是一种“耻辱行为”,只会对敌人有利。他表示,美国司法部正对这一泄密事件进行调查。
对于总统是否犯法,美国国内存在两派意见。美国电子隐私信息保护中心执行总裁马克·罗滕贝格认为,布什当然逾越了权力,追查恐怖分子不足以构成肆意侵犯公民隐私的理由。华盛顿律师大卫·里夫金则认为,《外国情报监控法案》适用于和平时期,但现在“我们处于战争状态”。他甚至将布什下令窃听,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截获并破译德军、日军密电相比。“美国宪法哪里规定,三军统帅的决定要取决于法官怎么说?”里夫金说,如果要求“外国情报监视法庭”决定是否允许总统进行秘密监听,无异于要求法官赋予总统“宣战权”。
美国司法部22日致信美国参众两院,司法部助理部长威廉·莫斯切拉在信中称,与被窃听个人的利害关系相比,美国的国家安全显然更为重要。
4问
窃听主角:谁是全球情报界老大
在距美国首都华盛顿以北数英里的地方,有一处名为米德堡的军事基地。在美国官方出版的所有地图上,都找不到这个地点。基地严禁外人在外围拍照,连邮递员都不得靠近。原来,全世界最大的谍报机构NSA的总部就座落其中。它是如此隐秘,以至于有人利用其英文缩写给它起了个外号叫“无此机构”(NoSuchAgency)。
布什政府一头栽进了“窃听门”,把NSA这个全球情报界老大也推到了公众的面前。
国家安全局共有2.5万人左右。年预算经费100多亿美元,几乎是联邦调查局的5倍。国安局人员编制和预算拨款比中央情报局还要多,被认为是美国最大的情报机构。该局总部有一流的密码编制家和数学家,并备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电子计算机。
在过去很长时间内,这个机构的特工很少在本土开展间谍活动,其主要工作是负责远程监听,截获解密来自海外的通信内容。在冷战结束之前,外界根本不知道美国还有这样一个神秘的情报机构,如今为了反恐,国家安全局把“长手”伸到美国人民的家里。
根据国安局的网页介绍,二战时期,美国破译了日本军方密码电报,截获日本即将入侵中途岛的军事计划。在该情报的帮助下,美国得以击败日本的优势舰队。这个密码破译工作就是国安局的杰作之一,许多人认为它帮助美国至少提前一年结束二战。
5问
窃听目标:窃听重点瞄准何方
美国国家安全局用来窃听的具体执行工具便是“梯队”窃听网。“梯队”窃听网原本是冷战时期美国国家安全局负责筹建的全球电子监控网。据美国的解密文件称,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家安全局提出与一些盟国共建窃听网,以窃听苏联和华约国家及中国等国家的情报。在选择合作伙伴时,经美国国家安全局反复考虑并与英国磋商,最终相中了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3个国家。经过几年筹建,“梯队”窃听网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运作。
此前英国《观察家报》大曝内幕,称美国一直在进行一项秘密的名为“肮脏计划”的行动。美国情报部门明确指出,需要重点监听的国家是安哥拉、喀麦隆、智利、墨西哥、几内亚和巴基斯坦这6个尚未拿定主意的“中间派”,不仅要了解这些国家驻联合国代表团在第二份伊拉克问题决议案上会投什么票,还要了解其“具体政策”“谈判立场”“相互结盟情况”以及各国为此而展开幕后交易的“完整面貌”。
“9·11”恐怖袭击事件后,“梯队”窃听网便扩大到包括对欧盟伙伴国的窃听,而据美军一份泄密文件透露,美国正把其战略重点逐渐从欧洲转向亚洲,特别是转向中国。驻日美军楚边基地是美国家安全局遍布全球的情报网的重要一环,同驻日美军三泽基地一起作为冷战时期美国安插在社会主义阵营最前沿的窃听哨,在所谓的“第一岛链”上南北呼应。
6问
窃听内幕:谁的电话遭到窃听
据法国《世界报》报道,去年全球电话通话时间达1800亿分钟,其中十分之一的通话曾被美国国家安全局的3万多名特工监听过。各国首脑的谈话更是美国情报机构窃听的重点。
据法国情报间谍网18日透露,在从2002年到现在的任何一个时间点上,总有不下500名美国居民遭到NSA的窃听。这一窃听名单会随时添加或删减,但无论如何,从实施这一行动到现在,至少有数千人在美国境内遭到NSA窃听。
在美国本土,窃听网的关键词表里有“爆炸”“中东”“拉丹”“大楼”“圣战”等等。比如说只要有美国公民在电话里提到“拉丹”,那么他们的电话就会被立马录音。美国国家安全局一名官员说:“几乎没有哪一国总统的声音未在我们特工的耳机里出现过。”就连美国的铁杆伙伴欧盟也难逃遭窃听的命运。除了利用全球监听网窃听外国通信以外,驻美的外交机构也是NSA下手的目标。
《观察家报》曝料说,监控行动包括监听安理会各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官员的家庭电话、办公室电话,并拦截电子邮件,还要求NSA所有工作人员近期“尤其要将监听目标放在联合国安理会成员除美、英以外的各国外交官身上,以向布什政府提供有关这些国家在伊拉克问题上投票意图的‘即时情报’”。
7问
窃听后果:布什会因此遭到弹劾吗
美国总统非法授权进行非法窃听行动,后果可能非常严重。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被逼辞职的总统尼克松,就是因为窃听丑闻缠身而下台。
加利福尼亚州议员芭芭拉·博克瑟呼吁法学专家们研究,布什授权秘密监听,是否可导致弹劾总统。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国际法教授鲁茨·韦奇伍德认为,这个问题处于“灰色地带”。“窃听门”是否该诉诸公堂,关键在于《外国情报监控法案》是否赋予总统在反恐战争中,作为三军统帅有权无视或违反监控规则。
根据美国1978年通过的《外国情报监控法案》,“外国情报监视法庭”是唯一能合法授权秘密监听的国家实体,而且还得满足一个前提,即美国司法部能向该法庭提供证据,证实监听对象确系外国政府或其代理机构(人)。
据《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国会可能任命两名特别法律顾问,一名负责调查美国国家安全局行动合法性,另一名调查秘密监听项目是如何泄露给《纽约时报》。
(本报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