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商报报道】 本报记者韶静周京震报道2006年南京要如何发展?市民能得到那些实惠?企业又有哪些发展机遇?在昨天开幕的南京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市长蒋宏坤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以较大篇幅,对今年要做的八项主要工作进行了详细的陈述。 报告中提出全市200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地方外贸出口增长18%,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上年下降4%左右。
发展篇
加快把南京建设成为中国软件名城
2006年南京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工业第一方略,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钢铁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新型光电等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中国软件名城,重点推进江苏软件园徐庄基地、南京软件园二期工程建设,加速形成“两园多基地”的产业布局,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30亿元以上。实施“骨干软件企业”年度计划,鼓励支持软件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扶持电力自动化、游戏动漫等产品的攻关和产业化,逐步培育软件国家级品牌,形成优势产品群。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和吸引社会资本增加对软件产业投入。加快建设软件出口服务体系,开拓软件出口和外包市场,提升软件产业外向度。
办好“潮商大会”提高城市知名度
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开放,主动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区域经济合作交流,全面提升南京的综合竞争力。积极创新招商思路,拓展招商引资新领域,挖掘金融、物流、中介服务等领域引资潜力,加快服务业利用外资步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发展境外非贸易投资,扩大技术型和管理型劳务输出,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承揽工程总承包,培育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深入推进南京经济区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贸合作,支持承办全国第二届“潮商大会”。
富民篇
千方百计致富于民
扎实推进富民进程,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改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拓宽收入渠道。加强对企业工资分配的指导和监督,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对个人通过技术服务、成果转让等途径获得的合法收入予以鼓励,保护居民合法获得房租、红利等资产性收入。再就业优惠政策的期限再延长3年,鼓励用人单位创造就业机会,吸纳劳动力。大力实施政府购岗,扎实援助六类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确保特困家庭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建立面向城乡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体系,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逐步实行统一的就业登记和就业管理服务。以“一城三区”带动“三城九镇”建设,扎实推进有南京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方百计致富农民。积极推进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让农民“持股进城、按股分红”,努力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推进“百名专家进百村”精品工程,新增40名专家与40个行政村结对帮扶,切实提高农民科技致富水平。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5万人,培训3万人。继续推进干部“双带”工程,带动群众创业致富。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增加各级财政对农民的转移支付,落实各类直补政策,扩大直补范围,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构筑施展才华的创业舞台
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与智力,继续实施人才服务计划,为各类人才提供便捷服务。继续完善和发挥金陵海外学子科技园等各类创业载体作用,着力打造全市创业投资基地。重视高级技工队伍的建设,鼓励发明创造。深化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市民精神宣传实践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培训,进一步放宽对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的贷款发放条件,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和机制。
惠民篇
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围绕“建一流教育、创教育名城”的目标,增加教育投入,切实提高教师待遇,逐步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均衡化。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工程,全面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扩大公办学校接收比例。
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减轻患者负担
努力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对禽流感等各类传染病的疫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加快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解决困难家庭看病难问题。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切实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建立健全食品药品监管机制,进一步整顿和规范食品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完善“五险合一”基金征缴模式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低保对象准入和退出机制,提高保障标准,进一步探索农村低保家庭收入测算办法,确保“应保尽保”。提高临时救助、医疗救助、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水平。强化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医疗保险基本实现企业职工全覆盖,逐步将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纳入工伤保险。完善“五险合一”基金征缴模式,社会保险费征收额比上年增长10%。逐步实行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制定被征地农民参加医疗保险政策。探索建立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农村各类人员,并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灵活转接。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做到全覆盖,进一步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
城建篇
南京长江四桥力争开工
加快推进南京铁路枢纽中心建设,开工建设铁路南站和宁合城际铁路,加快建设过江隧道以及宁淮、绕越等高速公路,力争开工建设长江四桥,继续建设龙潭港区二期、三期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地铁二号线,启动地铁一号线南延工程,开工建设纬七路东进工程和城市快速内环东线二期工程,继续增密城市路网,优化路网结构,新、改建城市道路100公里,打造高效便捷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坚持公交优先,大力推进城市快速公交系统建设,进一步优化公交线路,完善城市公用设施保障体系。
今年将建30万平方米中低价商品房
南京今年将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援助困难人员就业1万人。为城乡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免除杂费等6项费用。建成120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建成30万平方米中低价商品房,完成20万平方米危旧房改造任务。新建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0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新增福利机构床位1500张,新增农村敬老院供养床位600张。建设公众服务信息平台,推进社区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创建市级绿色市场20家,国家级绿色市场4~5家;新改建农家店400个,新建为农综合服务社30家,新建农资连锁网点50家。新辟公交线路10条,优化调整公交线路20条;实现98%以上村通达农村班车,通达农村班车的镇村设站牌率达到100%。
商机篇
自主创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南京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南京将实施科技品牌带动工程、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和科技外向发展工程,推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继续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企业来宁设立研发中心。南京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工业设计园等服务业十大项目建设,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的新型现代服务业体系。加强会展基础设施建设,抓紧规划建设河西国际博览中心,积极筹备2008年世界城市论坛。着力培育品牌展会,办好首届亚洲户外用品展等重大展会。有效整合金融资源,高水平规划建设河西金融集中区,积极引进外资金融保险机构。加快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商业新型业态,加快建设新街口商贸商务中心。加大旅游资源整合与促销力度,举办长三角南京旅游交易会,办好国际梅花节。坚持培育与监管并重,推动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优化软件环境减轻企业负担
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创新政府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断深化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完善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积极推进行政许可方式改革,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落实减轻企业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
经济体制改革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有关决定,进一步增强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能力,增强上市公司再融资能力,拓宽社会投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引导社会增加有效投入。进一步壮大非公有制经济。以实施新《公司法》为契机,进一步放宽经营领域,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明确财政资金补贴和税收政策优惠的办事程序、服务时效,增强导向作用和运行效率。通过改制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多种形式,加快培育一批在同行业具有领先地位、品牌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大型龙头民营企业。鼓励民营企业通过与外资企业嫁接进入跨国公司的产业链、供应链,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2版《专题报道》)(编辑 涵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