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作者: 本报记者 马麟来源: 为人低调的尹同跃在谈起奇瑞的发展时却毫不谦虚。本报记者 欧阳晓菲 摄 尹同跃太忙,想找他坐下来聊聊是件很困难的事。第一次采访尹同跃是在奇瑞发动机下线前一天的深夜。尹同跃当天中午乘飞机抵达济南,下飞机坐车去了胶东某城市,和当地政府领导谈事情,然后和奇瑞经销商开会。晚上11点尹同跃回到济南,接受记者的采访,直到深夜两点。第二次采访是在几天前奇瑞召开商务年会期间。记者提前一天到会议所在地北京九华山庄,但采访还是只能在尹同跃密集的工作日程中找第二天的会议间隙进行。对于工作忙,尹同跃调侃自己说:“废物才忙,我是废物。”“肥大系”眼中的标杆人物
尹同跃被评为“CCTV2005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后,合肥工业大学(简称“肥大”)立即将该消息发布在学校官方网站上,这样的待遇不是每个毕业生都能享受的。
尹同跃1984年毕业于安徽工学院的汽车专业。如今,安徽工学院已经更名为合肥工业大学。从这所学校走出的校友,被业界称作“肥大系”。“肥大系”校友中投身于汽车业的不在少数,包括东风的朱福寿、徐平等人,江淮安凯的左延安、安进,中国汽车研究中心的陈伟农,北汽福田的董长征,安凯汽车、星马汽车、长丰集团、飞彩股份等企业高层中都不乏合肥工业大学的毕业生。
奇瑞中的“肥大系”就更多了,除了尹同跃,奇瑞销售公司总经理李峰、副总经理金弋波等人都出身“肥大系”,并且是尹同跃的同班同学。
当年轻的尹同跃1980年离家去上大学的时候,他和多数的中国人一样还没有坐过轿车。他曾抱怨那时顶尖的毕业生都被分配到卡车工厂上班,因为中国当时几乎不存在轿车市场。
1984年,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大学毕业生,平时表现并不出众的尹同跃在东北找到了第一个工作:一汽红旗轿车厂的工艺员,后来参与了一汽大众的组建。
如今,尹同跃和他领军的奇瑞已经成了“肥大系”的骄傲。江淮的董事长左延安在一次采访中不禁把奇瑞称为江淮学习的榜样,“奇瑞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企业,我把其称之为典型的知识经济的产物。我们一直在宣扬整合全球资源,而奇瑞却是在脚踏实地地去做,人才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产品资源、研发资源等等……所有这一切做得都非常好”。打着吊针跟供货商砍价
芜湖是一座悠闲的城市。记者前往采访时看到,每天早上10点,芜湖小吃一条街上,饭店里还会有很多人悠然自得地喝着早茶。“奇瑞人是这个城市的异类,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是家常便饭。尹同跃是异类中的异类,他每天可以工作15个小时以上。”芜湖市委宣传部的一位工作人员这样向记者描述。
尹同跃有一段时间脸上贴着胶布在车间里工作,那是他因连续工作,白天走路时打瞌睡撞在了钢架上。这样的事情已经有点传奇的味道了,可类似的事情不止一两件。为奇瑞设计了QQ、东方之子和旗云车的沈浩杰说,他原来不信奇瑞人都是工作狂的说法,但到了奇瑞以后不能不信。有一次,奇瑞向宝钢购买汽车冲压用的薄板,价格怎么也谈不下来,“后来尹总急了,就让我陪他去宝钢。当时他高烧差不多40度,在车上打着吊瓶。宝钢的总经理谢企华看他这样,连说:‘好,好,你这样都跑来了,让价’。”
在记者采访过的汽车业、IT业以及通信业的领军人物中,尹同跃是对工作最投入者之一。采访尹同跃,如果不聊奇瑞,他根本不会感兴趣,如果不聊汽车,那采访基本上就可以结束了。把利润都投进技术研发
记者采访过的与汽车有关的人中,对汽车技术最为着迷的有两个人,一个叫张潜,他耗尽自己的所有家产研究水陆两用车,最终变得一无所有;另一个就是尹同跃,奇瑞今天的成就在一定程度上与他痴迷于汽车技术有关。为了提高汽车技术,尹同跃把奇瑞2005年以前赚到的绝大多数利润都投到了研发方面。
尹同跃身上保持着上世纪80年代工科大学生对技术的执着。奇瑞发展过程中,有两件事最令尹同跃恼火,一是奇瑞创业初期,由于质量控制能力不强,车子经常出毛病,市场上传出“奇瑞奇瑞,修车排队”的说法;二是奇瑞以前用的发动机大部分是买别人的,技术落后、成本高。工程师出身的尹同跃根本无法忍受这样的情况。尹同跃当着记者的面表示“自己脾气不好,经常骂人”也与此有关。据奇瑞一名内部人士透露,以前奇瑞每个月的内部会议上,挨骂最多的两个部门,一个是生产部门,一个是汽车工程研究院。随着奇瑞的发展,情况逐渐有了变化。“尹总现在脾气好多了,质量上去了,自己的发动机也下线了,骂人的时候也少了。”这位内部人士透露。
尹同跃自称自己的个性、能力“不是做一把手的料”,“我就想别人把我看做一名工程师”,“我思考最多的问题还是汽车质量”。他表示,“我自己有时候很着急,想怎么样能变成一个非常合格的、非常强的管理者,能像张瑞敏那样”。长于“挖人”知人善任
尹同跃知人善任,而且很会“挖人”。据说,奇瑞是“海归”、“引进人才”最多的国内汽车企业之一。比如:奇瑞副总经理孙国成,曾任杜邦(中国)的CFO;奇瑞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许敏,曾任美国伟世通公司高级工程师;奇瑞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辛军,曾任本田北美公司总工程师;奇瑞国际公司总经理张林,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曾供职于戴-克公司。奇瑞还有一位来自日本的发动机厂厂长,他就是曾在三菱公司工作30年的生产现场改善专家寺田真二。这些人才带来了汽车工业的先进制造技术和管理经验,使奇瑞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快速成长。用尹同跃自己的话说,这些人都是被自己“忽悠”来的。
尹同跃“忽悠”人的能力绝不比他提升汽车技术的能力差:“来帮帮小尹吧,就3个月,项目结束了你就回去。”结果是一个项目完了,人才也留下来了。
奇瑞研究发动机的功臣胡复倒不觉得自己是被“忽悠”来的,相反觉得奇瑞给了她一个非常好的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记者今年在奇瑞发动机二厂见到她时,正值奇瑞自家的发动机马上就要下线。提起“落户”奇瑞的经历,她表示当初也没想到能在奇瑞一直干下去。她说,尹同跃在奇瑞创业最艰难的时候,为他们这些吃不惯当地口味饭菜的外地人专门找了厨师做饭,他甚至亲自张罗他们的伙食问题。
去年年初,尹同跃的大学同学李峰也被他拉到奇瑞门下,出任奇瑞销售公司总经理。李峰曾在北汽福田取得很好的销售业绩。为了说服李峰加盟,他费尽周折甚至发动安徽省省长在北京约见李峰。事实证明,李峰到奇瑞上任后推行的“分网销售”等营销举措,颇有成效,去年奇瑞销量达到创纪录的18.9万辆,成为尹同跃知人善任的最佳注脚之一。人物印象为汽车痴狂本报记者马麟
尹同跃不是一个低调的人。江湖上之所以传说他低调,是因为他不愿意谈奇瑞或者汽车之外的话题,不愿意做媒介笔下的汽车英雄,更没有时间接受媒体的采访。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他是一个经常用幽默的语言损人或者自嘲的人,但在内心深处是希望“闪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我们能够发现他的名字有两个版本,尹同跃和尹同耀。他对此的解释只有一句话:“护照上是尹同跃。”因为在江淮方言中,“跃”与“耀”发音相同,对于误写的“尹同耀”,尹同跃并不“较真儿”。对此,有人按照姓名学原理分析认为,尹同跃的默认在于自己心中既有跃马平川的渴望,也有耀眼夺目的期许,只不过这种渴望和期许融在了奇瑞汽车的发展过程中,这就是每当谈到奇瑞汽车的时候尹同跃会变得张狂的原因之一,也是他为了奇瑞汽车变成工作狂的原因。
说到张狂,尹同跃在电视上谈起奇瑞的未来发展,丝毫不懂谦虚。“2010年销量要达到100万辆,这个目标一定能实现”;“出口量不是问题,现在就有一个国外的经销商,拿着现金要买4.1万辆车,可我没卖给他。出口量不是问题,关键是我们想不想卖。我们要一步一步来。”
尹同跃每天工作15小时以上,被称为工作狂一点也不过分。
他也是技术创新的狂人。尹同跃本可以在企业发展和个人发展方向都更明朗的一汽大众一步步稳妥地向前走,可一旦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时,他义无反顾地南下芜湖;本可以和国外汽车企业牵手过上舒坦日子的,他却偏偏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
他并不疯狂。尹同跃清楚地了解奇瑞现状:“尽管面对电视,我们不能说得太谦虚,但实际上我们还是比较差的。从内部管理,从人员素质,从领头人的素质,比如我,这是真心话。这就跟爬山似的,刚开始大家都能够爬上去,但是越往高走越缺氧,虽然现在还没进入缺氧的状态。”
换句话说,尹同跃的狂是对汽车和技术的狂热追求,不是个人品性的狂妄,他内心渴望的闪耀不是个人的名利期许,而是对奇瑞品牌闪亮全球的盼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