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力争2010年比2000年增加2倍左右——
“十一五”: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新目标
梁保华省长在昨天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十一五”时期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梁保华说,“十一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的目标,按照“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坚持以人为本,实行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在更高起点上实施五大发展战略,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又快又好地推进“两个率先”。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经济总量保持全国领先行列,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力争2010年比2000年增加2倍左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逐步缓解,就业相对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健全,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经济结构明显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较大转变,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力争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省建设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水平全面提升;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居于全国先进水平,构建和谐社会走在全国前列。到2010年左右总体上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水平,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
2006年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
本报讯梁保华省长在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2006年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
“十五”:江苏发展跨上新台阶
本报讯省长梁保华在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过去的五年,是我省发展历史上不平凡的五年,是江苏发展跨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的五年。
——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去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万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14%以上,五年年均增长12.8%,人均生产总值可望达到3000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3125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年均增长2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23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年均增长26.7%。去年底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2.2万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超过五亿元。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全面推行“一免三补”等支农惠农政策,全省免征农业税。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去年省财政对“三农”投入150.4亿元,五年年均增长30.6%。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去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76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24%,比“九五”期末提高7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旅游、信息、社区服务业发展迅速。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万亿元,去年达到8740亿元。新增高速公路18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886公里;新增铁路运营里程854公里;新增电力装机容量236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4230万千瓦;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达到5600万户,新增3850万户。淮河入海水道、润扬大桥、南京长江二桥、南京长江三桥、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宁启铁路一期、新长铁路、南京地铁1号线、南京奥体中心、南京新火车站、田湾核电站、扬巴一体化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建成。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去年全省城市化率达到50%左右,五年提高8.5个百分点。大力推进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和沿海产业带发展。加大对苏北的支持力度,推进产业、财政、科技、劳动力转移,去年向苏北转移500万元以上项目超过2000个,省财政向苏北转移支付及其他各类补助131.6亿元,比上年增长37.5%。苏南苏中苏北呈现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税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基本建立,乡镇机构改革有序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基本建立,促进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全省上市企业达到115家。完善政策措施,改善发展环境,民营经济加速发展,全省私营企业达到50.7万户,注册资本7234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6285亿元;个体工商户175.3万户,增加26.3万户。开放型经济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去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2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4%,五年年均增长37.9%;出口12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6%,年均增长36.7%。去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账超过115亿美元,五年新增500亿美元以上,外商投资企业已超过6万家。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十五”期间,全省财政预算内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投入1479亿元,是“九五”时期的2.1倍。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9%,比“九五”期末提高21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3.5%,提高18个百分点。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职校生数保持全国领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教师省标工资发放问题全面解决。科技进步对工业、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5.5%和55%。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去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1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5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5%和8%以上,比“九五”期末增长81%和43.3%。城镇登记失业率近三年持续下降,去年控制在3.6%。五年新增城镇就业380万人,新增农村劳务输出286万人。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惠及千家万户的农村五件实事取得显著成效,新建农村公路4.1万公里,基本实现了行政村通公路,改造草危房15.2万户,新增改水受益人口960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7%,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85.5%。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96.8%、90.3%和99.4%。全省实现城乡“低保”全覆盖,对符合条件的127.5万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
——和谐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重视解决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提高农村征地补偿标准,改进城市拆迁办法,对下岗职工给予合理经济补偿,完善对低收入者的救助措施,确保困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去年对义务教育阶段56万名困难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对10万名经济困难的职校生、大学生实行资助,努力保证每个困难家庭子女都有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每个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因贫失学。绿色江苏建设加快推进,五年新增造林面积685.7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4.2个百分点。
“十五”时期丰富实践的经验和启示
本报讯梁保华省长在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回顾“十五”重大成就时说,“十五”时期的丰富实践,加深了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在充分运用以往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又得到了一些对今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和启示。
一是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全面实践“三个代表”,全力推进“两个率先”,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自觉把宏观调控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深化改革的重要契机,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二是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深化改革突破体制上的束缚,以创新的思路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以扩大开放提升整体竞争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不断增创发展新优势。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落实执政为民的要求,始终把发展经济与造福百姓统一起来,把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协调起来,把发达地区、先富群体和经济薄弱地区、困难群体的利益兼顾起来,把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结合起来,努力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四是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互动并进,全面进步。
江苏“十一五”主题: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本报讯梁保华省长在政府报告中提出,要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作为江苏“十一五”时期的主题。
梁保华说,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体现了又快又好的要求:一是必要性。“两个率先”是中央对江苏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江苏发展的基本定位。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这是“十一五”时期的根本任务。二是可行性。《纲要》提出,到2010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增加2倍左右。按照这个要求,必须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速,这是一个定位比较高但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从“六五”到“十五”,江苏经济年均增长12.8%,目前经济仍处于上升期,“十一五”时期继续保持10%以上的增长是完全可能的。三是全面性。《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全面贯彻了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不仅有经济增长的指标,还有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结构调整、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要求,不仅要求经济总量保持在全国领先行列,而且要求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走在全国前列。坚持率行发展和科学发展相统一,在发展的目标取向上突出富民优先,在发展的战略途径上突出科教优先,在发展的价值取舍上突出环保优先,在发展的模式选择上突出节约优先,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十一五”发展主线: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本报讯省长梁保华在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要把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作为江苏“十一五”发展的主线。
梁保华说,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调强第一产业发展能力,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调优第二产业结构,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调高第三产业比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现代高效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新格局。
梁保华提出,要坚持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促进互动发展。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到30%左右。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瞄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与新医药、基础材料与新材料、现代轻纺等产业,形成集成电路、软件、光电显示、石化、冶金、造船、造纸等产业基地。把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和科技服务等生产服务业,积极发展市场潜力大的信息服务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商贸流通业、社区服务业和房地产业。大城市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在优先地位。“十一五”期间全省服务业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
梁保华说,大力发展规模经济,提高集约发展水平。遵循市场规律,通过必要的政策引导,积极推动产业集群、企业集聚、集约发展。坚持走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发展、大企业支撑大基地建设的路子,推动各类要素向优势行业和优势企业集中,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提高规模效益和竞争力。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增强产业配套能力。
梁保华说,要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以互联互通和网络化为重点,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提高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运输能力。新建高速公路1200公里,总里程达到4000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万公里;新建铁路1000公里、城际轨道450公里和城市轻轨100公里左右;加快长江南京以下航道整治,新增沿江沿海港口吞吐能力4.2亿吨。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新一轮淮河治理、海堤达标等水利工程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增强防洪保安、水资源保障和水环境保护能力。建立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建成高效安全、可靠的现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
梁保华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大力推进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环保优先,认真实施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全社会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3%左右。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整治和资源保护,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5%左右。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城市污水处理率超过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加快建设绿色江苏,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左右。
“十一五”:多种措施推进统筹协调发展
本报讯梁保华在昨天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把统筹协调作为“十一五”发展的基本要求,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解决发展不够平衡、不够协调、不够全面的问题,促进协调发展。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重点抓好五个方面:一是加快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机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二是着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广开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四是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坚持“多予、少取、放活”,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政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五是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加强分类指导,统筹区域共同发展。进一步支持苏北加快振兴,以推进产业转移为重点,以更大力度落实“四项转移”等政策,增强苏北发展内生动力。加快建设沿东陇海线产业带、沿海产业带,推进苏北工业化进程,促进苏北更快更好发展。以沿江开发为重点,在更高起点上发展基础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形成产业集聚新优势,推动苏中快速崛起。进一步提高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水平,支持苏南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城市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继续走在全省和全国前列。加强规划和管理,坚持走布局集中、城镇集聚、用地集约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推动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建设,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十一五”期间城市化水平提高5个百分点。
加大社会事业投入,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加对教育事业、公共卫生、公益文化、公共安全等领域的投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省。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优化发展高等教育,“十一五”期末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继续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新型合作医疗覆盖全体农村居民。逐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