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人士称关键是转变孩子观念
深圳教育部门人士表示,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禁止攀比的条文出台,但在一些具体措施上,如统一着校服、统一发型,以及学校附近禁止设立精品店等消费场所,都是针对避免学生盲目攀比所采取的。 昨日,记者在福田和南山的几个学校门口进行了随机调查,结果表明,这些措施对于抑制中学生的攀比,效果有限。
昨日(1月17日)下午,记者在南山一中学门口看到,虽然穿着统一的校服,但不少学生还是想办法在别的地方展现自己的个性。一些女生穿着时尚的长筒靴,其间偶尔还可看到高跟鞋的影子。男生则有的在脖子上围了一圈厚厚的毛围巾,因为“韩剧里的男主角都是这样的。”至于书包、手机等物品上的时尚装饰,更是丰富多彩。
而在福田某中学附近的一家咖啡厅门口,两个刚刚走出的中学生告诉记者,很多同学都会来这里消费。对于学校附近不准开零售店的做法,一名男生说,“超市那么多,放了学什么都可以买到。”
对于这一现象,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游学工认为,“朴素”教育观不应该仅仅流于形式。校服等手段也许会有效果,但其形式上的意义大于实际价值。实际上,教育孩子节俭朴素、不攀比、不媚富的价值观,应该是一种细水常流式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我们不能要求这些形式上的做法能够有什么明显效果。其实,这种强制性的形式统一反而与现在多样化的社会现实脱节甚至相抵触。关键要转变的是孩子的想法和观念。”
■个案调查
特困家庭养出两孝子
布吉两学生成“家贫出孝子”典范,其父称两个孩子是他最大的财富
《为迎家访女儿逼父亲换豪宅》连续报道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面对家庭贫富差异,很多处于青春期叛逆阶段的孩子产生了“嫌贫爱富”观念。有些读者打电话表示:在深圳这个经济发达地区,没有“家贫出孝子”的可能。然而,在布吉街道却有这样一个特困家庭,养出了一对老师、同学、邻居人见人夸的“好儿女”。
从布吉街道军民路走进去,穿过众多小杂货店、水坑、垃圾场才来到李春华家。由于六年前开出租车被歹徒打劫导致腰部伤残,李春华现在只能在家休息,偶尔外出发些传单,挣些小钱补贴家用,妻子陈美燕做清洁工的600元月工资和政府补贴金600元左右是家里的全部收入。
一进李家,首先就会被墙上五十多张奖状吸引。李春华一提到孩子就露出笑脸。在李春华眼中,两个孩子是他最大的财富。
为省三元午餐费骑车两小时
今年读沙湾中学初中二年级的李文杰是哥哥,即使已经放假了,他还穿着校服,他说这是他最好看的衣服了。当记者问到“家贫困境会不会影响到你的生活、学习”时,十六岁的他坚定地回答:“这怎么可能。”他告诉记者,虽然父母不能给他好篮球、名牌运动鞋,但这些东西都是身外之物,“如果真的喜欢这些,以后我自己工作了可以买。但现在我不需要。”
采访时,李春华插嘴说:“我儿子为了节省午餐费,每天都骑两个小时的单车啊。”原来,文杰就读的学校离家比较远,午饭理应在学校吃,三五元的用餐费并不昂贵,但为了给家里节省开支,文杰主动要求每天中午骑车回家吃饭。
文杰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和往年一样,没有任何心愿,就想在家多帮爸妈做家务。
家穷有点自卑会用成绩来补
采访时,文杰不停地倒茶给大家,女儿李艳芳却不见了。李春华朝走廊努努嘴说:“在外面看书呢,她是书呆子。”
14岁的艳芳是一个害羞的女孩,但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她和同学关系处理得很好,小小个子的她是班长,就读木棉湾小学六年级。她告诉记者,和学校有钱孩子比,自己穿戴的任何东西都是最差的,有一点点自卑,但从不会因此妒忌其他同学。“我会用学习成绩来补。”她低头说道。六年来,艳芳已经获得了五十多张奖状和二十多个荣誉证书,学习成绩一直排在班上前五名。采访时,她一直搓揉衣角,和哥哥一样,假期她还穿着洗得泛白的校服。
孩子和我们一样能吃苦
“我们是没有钱,但我们过得很开心。至少有安居房住,有饭吃。”李春华说他对生活要求不高,孩子也和自己一样能吃苦,平时从来不要零花钱,有时妻子会给他们几块钱让他们在学校口渴时买饮料喝,但第二天他们都会把钱还给大人,从来就只从家里带开水到学校喝。
“如果突然有一笔钱,你们想做什么?”记者问。“买书。”两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回答。听到此话,李春华眼圈顿时红了:“他们是我最大的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