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有奖评新闻
放风筝在中国有着2000余年的历史。而在北京的风筝界,真正称得上历史悠久并保持传统技艺的,要首推有着160余年历史的哈氏风筝。“风筝哈”的第四代传人是哈亦琦。即将面世的沙燕图案的奥运风筝就是哈亦琦设计的。日前,他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设计奥运风筝连日奔忙
“这些印有奥运标志的哈氏风筝马上就要面世了。”作为奥运系列产品中工艺风筝的设计者,哈亦琦最近每天忙碌于办公室与家之间。
记者在哈先生位于西直门附近的办公室看到,即将面世的奥运风筝是北京传统的沙燕图案,其线条流畅,很具美感。可奇怪的是,它只有书本大小。“此次面世,它只是作为工艺品,并不能放。”
哈先生说,为了便于珍藏,这些风筝会被包装进相框内,价格会被控制在普通百姓可接受的范围。中西融合创新“哈式风筝”
哈亦琦从10岁起就跟父亲学做风筝,16岁起学习素描和油画。这些绘画基础为他扎绘风筝打下了基础。“可我那时候却觉得做风筝太土,没有什么前途。”哈亦琦笑道。
哈亦琦从1976年开始进入风筝界。“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才发现这门技艺的高深。”哈先生说,它涉及很多的学科,如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和绘画艺术等,“这是一门没有止境的学科。”
与“风筝哈”前三代不同的是,到了哈亦琦这一代,开始把传统的技法跟国际上的先进制作工艺进行了很好结合,使哈氏风筝有了新的发展。“我国的风筝讲究的是扎、糊、绘、放,外国风筝却以放为主,风格完全不同,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我觉得,风筝的图案和风筝这一载体其实是可以分开的。”在上述创新之外,哈亦琦还主张将风筝这一民间技艺与市场结合。他说道,风筝上的图案代表了很高的民间绘画技艺,可以将这些图案展现在许多其他商品上,如把图案印制在衣服上等。“这样,对这一工艺是很好的延续与宣传。”欲将2000幅珍贵画稿捐出
1890年前后,哈式风筝店在琉璃厂开业。此后,“风筝哈”名声大噪,许多达官显贵均到店内订购风筝。“因此,在哈式风筝画谱中,有许多的宫廷画稿,这是其他的风筝流派所不具备的。”可是,在“文革”期间,为躲避劫难,哈式子孙不得已将所有风筝画稿以及珍贵风筝全部烧毁了。“总共烧了三天三夜,几代人的心血累积都化为灰烬。”
“文革”后,哈亦琦的父亲哈魁明根据自己的记忆,整理了一部哈氏风筝的画稿,可仍留下不少遗憾。目前,哈亦琦还在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将“哈式风筝”画谱补全,并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法。“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大工程,因为画一张画稿要用三至十天的时间。而且,灵感不可能每天都有。”在哈亦琦的计划里,这套画谱包含了2000幅珍贵风筝画稿。“等画谱完成后,我会毫无保留地将它捐献给博物馆。”
晨报记者 白明辉/文
首席摄影记者 吴宁/摄哈亦琦在制作风筝,画框里的就是即将面世的奥运风筝。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