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从央视到地方台的电视读书栏目纷纷偃旗息鼓,前后时间不过短短几年,理由几乎全是“收视率低”。
在市场竞争生存大格局下,淘汰收视率处于末位的电视节目,恐怕是唯一选择。对此,社会各界一片痛惜、惊讶、感慨的哗然之声,已有许多评论把矛头指向当下物质利益至上、消费主义至上的媒体生存环境:读书气氛淡薄、出版界泡沫现象严重、媒体唯利是图,种种不一而足。 这些说法都不能说没有道理,然而当我们把观察的目光从外转向内,专注于审视电视读书节目自身,由此引发对这类节目生存状态的思考,显然更具有现实意义。
电视读书节目的生存有先天的劣势:电视具有大众化的特点,是一种以娱乐性、形象性见长的媒介。读书则具有显著的精英化特点,是一种个体的、抽象、内在的思维活动。在这两者之间寻求契合是艰难的:秉持精英意识时,要避免自说自话、闭门造车;争取受众,又要固守“边缘精英意识”,保持自己卓然特立的个性。
我们发现,电视读书节目在“精英化”与“大众化”之间摇摆不定,始终找不到一个平衡的支点。对于电视读书节目的主创人员而言,如何做一档叫好又叫座的节目似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首先,电视读书节目从业者的专业水准有一定欠缺,无法精准地找到观众喜闻乐见的选题;其次,电视读书节目过于孤芳自赏,背离了电视媒体的娱乐性、大众性。由于电视读书栏目没有建立自身的权威性,无法引起低端人群的观赏兴趣,又由于其自身品质不高,同样遭致高端人群的排斥。第三,电视读书节目往往忽视受众的收视心理,有意识地与民间、与普通群众保持或拉开一种身份、趣味和格调上的距离。从传播学理论角度来讲,传者和受众是传播的两端。传播学最重要的是传播的效果,这种闭门造车的节目必被遥控器无情地淘汰。(廖建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