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中国企业家资源的稀缺性正日渐突出,假如有关部门不能采取果断措施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层进行股权激励,那么大批有经营才能的企业家人才就很可能从国有企业流失,以致引发国有企业的经营危机。
主持人:本报记者 支玲琳
嘉宾:华民(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新闻背景
:日前,国资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允许大型国有企业管理层在增资扩股中持股,但不能控股。而八个月前,国资委还曾专门发文严禁此类举动,铁令如山。因此,大型国企管理层的持股解禁,不免引发了外界的诸多揣测。如果说一年前的禁令,乃是因为“郎顾之争”后对MBO(管理层收购)造成国资严重流失后果的忌惮,那么一年后的今天,此时重启高管持股究竟出于怎样的考虑,难道真如评论所言,是要为MBO重新推开一扇虚掩的门?
主持人:对于这次“开禁”,国资委十分低调,但媒体和企业界却兴奋异常。因为继前年的郎顾之争后,国资委除了明确表态不允许大型国企MBO、不允许国有股权向大型国企高管转让,已经很久没有鼓励性政策出台了。虽然《意见》明确“持股不控股”,但外界普遍认为这为重启MBO留下了可操作的想象空间,甚至直言这是对MBO的“有限解禁”,您怎么看?
华民:我不认同这样的观点。允许高管持有部分股票和MBO完全是两个概念,前者只是一种股权激励措施,而后者则是根本性的产权结构变革,是一种明晰企业产权的做法。股权激励并没有改变企业产权的基本属性,但是MBO必定会导致国有企业产权归属的变化。因此,两者的差别可以视作为企业激励制度与产权制度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改革之间的差别。虽然从表面上看,有限持股与具有控股性质的MBO之间只有数量上的差别,但我们绝不能因为股权激励给予企业管理层的股权是一个小量,就说它是MBO的萌芽,或者倒过来把MBO看成是一种数量倍增的股权激励。两种改革方法的差异不是数量上的,而是本质上的。
此外,“持股不控股”也并不意味着对MBO做法的完全否定。此前MBO之所以饱受争议,乃是因为暗箱操作,内部人自卖自买。但是将来如果有一天,MBO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公平竞争、规范操作时,或许仍有可能对大型国企以MBO方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现在国家之所以禁行大型国企MBO,主要是因为进场公开交易的条件尚未成熟。如果再从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将来我们或许可以找到比MBO更好的办法来完成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
主持人:走走停停、开开禁禁,足显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后的复杂与不易。如果说这次开禁不是为了重启MBO预热,那么究竟出于什么考虑呢?
华民:众所周知,去年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不是很好,不仅亏损严重增加,利润率也大幅下滑。政府有关部门之所以选择目前这个时候出台股权激励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扭转国有企业亏损过大和利润下滑的情势。因为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中国企业家资源的稀缺性正日渐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有关部门不能采取果断措施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层进行股权激励,那么大批有经营才能的企业家人才就很可能从国有企业流失,以致引发国有企业的经营危机。对国有企业来说,和国资流失同样可怕的是企业家资源的流失。因为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企业家人才的流失往往是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前兆。出于这样的考虑,我赞成通过股权激励的方式把稀缺的企业家人才留在国有企业,激励他们以最大的努力去改变国有企业经营不善的问题。
主持人:对“持股不控股”的规定,舆论形象地将其描述为是国资委送给大型国企高管的一副“金手铐”:恩威并施,激励与约束同行。但对此有关人士是这样解释的:“我们认为只要严格控制、规范操作……一般不会导致内部人控制和国有资产流失,可能有利于促进对其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言辞可谓字斟句酌,谨慎乐观。这说明了什么?
华民:这种谨慎完全可以理解。在大型国企产权问题解决之前,任何的奖励措施,无论是提拔升迁,还是股权奖励,都不过是一种行政行为,所以能否对国企管理层发生真正有效激励仍然是一个问题。在今天的中国,由于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存在与迅速增长,由市场力量所决定的职业经理的影子价格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只要股权激励带来的收益低于国企经营者的心理预期,或者由于某些原因到时不能兑现,那么目前由行政部门推出的具有较大随意性的股权激励制度就有可能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主持人:在经历了那场国资流失争论的风波之后,国资委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样地“举轻若重”。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作出理性的评价,显得尤为可贵。对产权改革的大方向而言,如今的限量持股会产生怎样的意义呢?
华民:以股份制改革为特征的国企产权改革是我们至今尚未完全实现的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有关部门强化对国有企业的产权控制有关。尽管现今允许大型国企高层有限持股,但这还不能说是一个系统性、战略性的改革性举措,更多的是一种改良。至于国有企业战略性改革的下一步究竟该怎么走,我们似乎又回到了问题的原点。
现在大家都在纳闷为什么规模庞大的居民储蓄贷不出去,为什么在国内储蓄供给如此丰裕的情况下还要大规模地引进外资,其实,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于中国没有足够数量的企业和企业家能够对国内资金加以有效运用。因此,要解决这样一个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重大问题,关键在于必须造就一大批真正属于企业家的企业。为此,我们不仅需要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还必须对国有企业进行彻底的产权改革,变由远离市场的干部或者政府官员掌控的国有企业为企业家领导的企业,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问题,才能让中国的企业真正地造福于中国人民,并彻底地解决以上所说的发生在宏观经济领域中的各种问题。而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股权激励所能承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