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大师陈省身说过:“一般中国人觉得我们不如外国人,所以我要把这个心理给改过来。”杨振宁先生认为,他一生最大的贡献也许不是获得诺贝尔奖,而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一个看法,就是“中国人不如外国人”的看法。 对此我深有同感。
有记者问过我:“你在从事激光照排研制过程中最大的苦恼是什么?”我立刻回答说:“最大的苦恼是大多数人不相信中国的系统能超过外国产品,不相信淘汰铅字的历史变革能由中国人独立完成。”
其实在高新技术领域,赶超外国产品的机会是很多的。
找准市场切入点
一个企业在选择创业方向时总是面临国内外已有产品的竞争压力,如何选准和研发有竞争力的产品切入市场,成为首要问题。
中星微公司是“海归”创业最成功的企业之一,研制的数字多媒体芯片国际市场销量第一,是我国唯一大量占领市场的自主创新的芯片。中星微成功的原因很多,但重要的一点是市场切入点选得非常好。通用CPU芯片和存储器芯片分别由Intel和三星这样的巨无霸垄断,因此创建于1999年的中星微选择了数字多媒体芯片,这一领域市场前景广阔,技术含量很高,尚处于群雄混战的局面。中星微的优秀团队找准方向后开足马力,奋力拼搏,占领了技术和市场的制高点。
降低成本是创新动力
我在从事激光照排研制时遇到的情况是:中国比较穷,印刷厂渴望淘汰铅字,但无法承担高昂的设备费用。对性能价格比的强烈追求使我们进一步创新:第一,首次设计专用芯片以提高字形产生速度,结果成本降低,体积大大缩小,而字形提供速度比国外同类系统起码高十几倍;第二,首次使输出逼真大样的印字机与精密照排机共享一个字形发生器和控制器,显著降低了成本,这一技术曾保持多年的领先地位。2003年方正日文出版系统以国外竞争对手八分之一的价格进入日本大报社《日刊体育》。
当某个新技术潮流露出苗头,开始显示生命力时,就要立即启动研发工作。
预测未来和发明未来
1987年当微软视窗系统(MS
Windows)只有1.0版本时,我的博士研究生郑民敏锐地感到它的强大生命力,认为它不仅提供了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良好的软件集成环境。这一观点深深打动了我,当即决定今后的软件均在视窗系统上开发。1997年微软一位高级副总裁与我会面,当他得知中国多数较大的报社已采用基于视窗系统的客户机/服务器(C/S)架构时大为吃惊,说美国报社尚未达到这样的水平。
上个世纪70年代初,计算机终端大多为打字机,显示器尚未普及。而施乐公司的研究中心PARC的一批科学家创造了今天广为流行的鼠标和图形用户界面,其主要发明人Alan
Kay有一句名言:“预测未来的最佳途径是发明未来。”
发明未来的另一光辉榜样是袁隆平,他独具慧眼,从杂交稻到超级稻,不断地发明未来。我国年轻一代科学家应以袁隆平为榜样,做出一批称得上“发明未来”的重大成果。(作者系全国政协副主席、两院院士)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