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争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越来越多的“节”和“会”被创造出来:柿子节、啤酒节、旅游节、电脑节、博览会……几乎一切的自然景观、风俗习惯、地方物产都成为造节办会的由头,让人应接不暇。节会越过越多,效果却未见得越来越好。 在温江花博会主会场举办的2006中国成都国际音乐烟花艺术节遭遇“寒流”即是证明。盲目地“造节”、“造会”,只能酿出苦果。
节会经济,是21世纪新兴的产业经济,成功的节会经济,不仅可以提升一座城市的对外形象,扩大一个地方的社会影响,更能刺激消费,产生良好经济效益,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前几年,一些地方为提高自身知名度,展示本地区的资源优势,从地方特色出发,举办了一些特色节会,本无可厚非。但随之而来的群起效仿却是发展到了过多过滥的地步。他搞一个桃花节,我就来个梨花节;别的地方有啤酒节,我马上就举办一个白酒节。越来越多的节和会,名称不一,却形式相似,内容雷同,毫无特色可言。这样生搬硬套造出的节和会,又怎么能聚集人气?产生影响?
对比北京国际服装节、青岛国际啤酒节、洛阳牡丹花会、西安古文化艺术节、吉林雾淞冰雪节……从这些有着国际影响的节会,你不难发现,它们之所以成功,不仅在于对节会的宣传推介,更需要主办者对市场需求、消费潜力的精准判断;不仅仰仗成功的市场化企业化运作方式,更依赖其中蕴涵着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如此看来,问题不在于造了多少个“节”,办了多少次“会”,关键在于是否办出了特色、是否树立了品牌?青岛市在2005年能成功举办29项重大节庆会展
活动,就在于定位准确、扬长避短。
办好“节会”,重在确立政府引导、企业承办、市场运作的模式。目前,我国大部分节会都由当地政府部门牵头主办,按行政方式运作。由于政府在组织节会活动中策划能力、市场营销等专业手段相对不足,加上过多的行政干预,往往导致费时费力却并不产生好的效益。节会活动的本质是一种经济活动,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建立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以招投标、合同契约等办法,形成有序的市场竞争。政府则应在宏观调控上加强引导,通过强化服务,为节会经济营造良好环境。事实证明,只有变行政主导为市场主导,节会经济才会有持久生命力。
办好“节会”,人气是根本。参与的人越多,效果越好。市民的参与、商家的加盟是实现节会经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础。要通过先期的市场调研,根据百姓的需求策划节会活动,增加参与性、观赏性、娱乐性项目,吸引人们的参与热情,并为加盟商家提供有利条件,如此,才会实现节会搭台、经济唱戏的双赢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