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预计全省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增长14%左右。其中,第一产业1800亿元,增长7%;第二产业5300亿元,增长19%;第三产业3000亿元,增长10%。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元。
□ 工农业生产再创新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300亿元左右,实现利润突破600亿元,分别增长23%和45%以上;粮食总产916.4亿斤,增长7.6%,新增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 内外贸易快速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8亿元,增长14.3%;进出口总额77.4亿美元,增长1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2.3亿美元,增长40.7%。
□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50亿元,增长38%。其中,城镇投资3500亿元,增长41%。
□ 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37.5亿元,增长30.9%;一般预算支出1115.5亿元,增长26.8%。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6.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4.7万人,其中“4050”人员17.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
□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50元,实际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2870元,实际增长7.5%。
关键词:加快“三化”进程
【成绩回顾】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100亿元,产品销售收入接近1万亿元,均比2000年增长2倍左右;全省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6家,超200亿元企业3家。我省已成为新兴的工业大省。
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由9个省辖市组成的中原城市群生产总值已占全省的57%。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亿元的县市达66个,超2亿元的35个,超5亿元的10个,超10亿元的1个。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全省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4039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0%;外出务工人员1557万人,劳务总收入730亿元。
【延伸阅读】长期以来,河南给外界的印象,除了人口大省,就是农业大省。
2005年12月,在中共河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徐光春书记说了这样一句话:“河南已基本确立了新兴工业大省的地位。”此话一出,便在各大媒体间不胫而走。
为何说河南基本确立了新兴工业大省的地位?这是基于河南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所作出的科学判断:2005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4700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45%以上,在全国的比重有望达到6.3%左右,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突破600亿元,比上年增长45%,不论讲块头、比重,还是讲活力、效益,各方面的数字都足以说明河南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业大省。
【专家点评】“河南就像一艘负载沉重的大船,近几年真正启动起来了!”长期关注家乡发展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认为:“对于河南省来说,既要做好国家的粮仓,又要让百姓富裕起来,其出路就是以工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他说,河南只有加快工业化进程,才能不断提高非农产业的比重,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关键词:统筹协调和谐发展
【成绩回顾】实施科技富民、制造业信息化等科技工程,获得国家级奖励科技成果55项、国家授权专利15199项。新当选院士6人。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编制内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启动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程婴救孤》、《风中少林》等文艺精品剧目荣获国家级大奖。去年对污染严重的洪汝河等3个流域和小造纸等5个工业区进行重点整治,共关闭、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3860家。【延伸阅读】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歌舞、戏曲和武术节目,还有十余民间工艺、书法等“文化大餐”……这是2005年9月,“情系浦江·感知河南——中原文化上海行”活动给上海人带来的真切感受。
在台下,上演的则是一台台经贸好戏:一个上午,我省与上海市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共签订合作合同8个,合同金额4.45亿元;签订合作协议37个,协议金额34.05亿元。
美国蓝马克娱乐集团签订了《风中少林》欧美巡演大单,河南文化产业,已开始走出国门。
关键词:优化投资结构
【成绩回顾】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比重达56%,比2000年提高1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1900亿元左右,是2000年的4倍;高速公路路网主框架基本形成,18个省辖市全部通达高速;通车总里程达2678公里,由“九五”末全国第13位上升到第4位;在建高速公路里程居全国首位。一批高参数、大容量机组投产发电,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2881万千瓦。盘石头水库主体工程完工,一批骨干水利工程相继建成投用,防洪除涝能力明显提高。郑大、河大新校区和省体育中心等社会事业项目建成投用。一批城市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建成或开工,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面貌明显改观。
【延伸阅读】省长李成玉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省“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建成和开工了一大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建设项目,培育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们以交通为例:
2005年9月26日,济源至焦作、洛阳西南绕城高速公路同时建成通车。至此,河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首次突破2000公里大关,达到2024公里。
一个鲜明的对比是,在世界各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2000公里的仅有12个;另一个鲜明的数字是,2005年年底,全省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总额超越400亿元大关,再创新的历史纪录。
我省交通特别是高速公路项目投资建设的突飞猛进,从一个侧面表明,我省抓住了国家鼓励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得机遇,坚持优化投资结构,发展的后劲得到了不断增强。
关键词:以人为本一心为民
【成绩回顾】五年城镇新增就业42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0万人,139万城市低保对象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全面实施农村特困户救助,105万特困群众按月按标准享受救济。建立了农村五保供养新机制。62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低保试点,解决了10014个行政村的通油路问题。筹措27.9亿元改造农村中小学校16666所,消除D级危房596.9万平方米。去年解决了重污染地区965个村、152.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1107所乡镇卫生院改造,在25个县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参合农民1118万人。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去年5.6万人享受到奖励扶助。安排11.6亿元资金,资助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619.6万人。五年共有4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帮助受灾群众重建住房41万间。
【延伸阅读】2005年5月13日,省委书记徐光春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郑重承诺,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要扎实办好十件实事。截至2005年12月31日,全省共投入十件实事落实资金121亿余元,其中,中央及省级财政投入93亿元,18个市级财政投入9.7亿元,县(市、区)财政投入12.8亿元,其他投入5.5亿元。卢氏县马连村卫生所的老村医刘思芳自编顺口溜称赞说:“过去自费把病看,造成贫困是根源。现在政府为了咱,解决农民看病难。城里吃药能报销,农民有病同样管……”
省人大代表、正阳县县长代毅君认为,省委省政府十件实事的提出和落实,让更多的普通百姓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有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和谐。
关键词:改革开放
【成绩回顾】92%的国有工业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86%的大中型企业完成主辅分离,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全部出再就业服务中心。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的比重已达50%,比“九五”末提高15.5个百分点。提前全部免征农业税,全省农民累计减负增收达270亿元。通过新一轮省市县机构改革政府机构、人员编制均精简25%左右;通过乡镇机构改革减少乡镇153个,减少乡镇行政事业机构3117个,清退临时人员2万多人,分流超编人员17万多人。通过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省级行政许可项目保留473项,比2000年减少410项。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累计分流安置富余人员19.7万人,1718家企业退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序列,粮食购销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农村信用社改革进展顺利,145家县级联社获得专项央行票据认购权。资源整合两年整合31家地方国有煤矿、15家国有在建矿井,关闭小煤矿857个、小铝土矿92个。
与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世界500强企业有35家落户中原。宝钢、蒙牛等一批国内大企业投资我省。近三年引进省外资金千亿元以上,去年超过500亿元。郑州出口加工区封关运行。英国MK、泰国曼谷、阿联酋联合等一批国际航空公司进入我省,开通了6条客货运航线。
【延伸阅读】显而易见,2005年我省上演了一出又一出“改革重头戏”,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突破。
改革的成效受到高度评价。
国务院农村税费改革专项检查组组长杨遂周发出这样的感叹:“河南的农村税费改革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成效明显,是经得起检查和考验的。”国家粮食局副局长任正晓评价说:“河南的粮改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一个大的战场,是空前的、惊心动魄的……”专程来我省调研农信社改革的中国银监会原副主席李伟认为“河南农信社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
改革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了活力。
在农村税费改革中,通过实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调动了我省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矿产资源整合在实现矿山数量大幅度减少的同时,我省煤炭、氧化铝产量连年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农信社改革后,2005年全省农信社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经济效益整体好转;通过粮改,农民的收入增加了,粮食企业的经营活力增加了,农业产业化的链条拉长了……
关键词:在宏观调控中加快发展
【成绩回顾】2005年,省政府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从实际出发,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清理了一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投资项目,着力加快国家鼓励发展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融资工作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扭转了信贷资金一度出现的大幅度下滑局面,保持了信贷规模适度增长。大力开展“空心村”、砖瓦窑场、工矿废弃地“三项整治”,三年来盘活存量土地75.9万亩,基本保障了建设用地需要。加强对煤炭、电力、运力以及紧缺资源的调节和调度,努力缓解瓶颈制约。
【延伸阅读】2005年9月4日,在喧天的锣鼓声中,济源至洛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这不但结束了济源市无高速公路的历史,也使河南省18个省辖市“市市通高速”成为现实。
刚刚过去的一年,国家继续实施宏观调控,对我省来说,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抓住国家开工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铁路客运专线、加大治淮力度等重大机遇,我省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一大批能源交通、农林水利、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或开工建设,为增加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后劲提供了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
统计数据显示,到2005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678公里,居全国第4位;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881万千瓦,比“九五”末增长近1倍……
这一年,我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2005年全省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7434.53亿元,比年初增加784.27亿元,有效支持了全省经济社会事业。
【成效检验】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以来的三年,我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8%,高出全国3个百分点,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2005年,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将突破1万亿元大关,成为全国第五个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的省份。
关键词:精神文明民主法制
【成绩回顾】广泛开展“道德规范进万家、诚实守信万人行”活动。积极开展向常香玉、任长霞、李学生等先进人物学习活动。深入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景区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省已创建14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2个国家卫生城市、3个国家园林城市。完成了“四五”普法任务。五年提请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36件,制定、发布行政规章35件。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做好信访工作。建立健全应急机制。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延伸阅读】2005年,我省公安机关在全国公安机关“大接访”中,我省的接访量、办结量、停访息诉量、办结率和停访息诉率均居全国第一,全年全省道路交通、火灾事故全面下降,195处重大火灾隐患全部整改到位。
此外,2005年全省打掉了一批涉黑涉恶犯罪团伙,全省10类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28.6%,全省共有3万多个村,6万多个楼院,近20万个基层单位实现了“零发案”。
【数字河南】
2005年河南省主要统计指标预计
比上年增长 指 标 绝对值 (% )
生产总值(亿元) 10000 14 11.4
第一产业 1800 7 5.3
第二产业 5300 19 14.7
第三产业 3000 10 10.2
人均生产总值(元) 10000 13.3 11.0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 102.1 2.1 1.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350 38 20
# 城镇 3500 41 25.8
粮食总产量(万吨) 4582 7.6 2.2
# 夏粮 2609.21 3.5 2.8
秋粮 1972.79 13.4 1.5
油料总产量(万吨) 449.6 10 2.8
棉花总产量(万吨) 67.7 1.5 -0.8
烟叶总产量(万吨) 28.84 12 0.9
# 烤烟 28.06 10 0.6
肉类总产量(万吨) 689 7.2 5.9
水产品总产量(万吨) 51.5 20.6 9.9
牛奶产量(万吨) 104 40 45.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3300 23 18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亿元) 600 45 33.8
原煤产量(万吨) 18761 28.1 19.9
原油产量(万吨) 507.2 -2.7 -2
发电量(亿千瓦小时) 1419.9 19.2 15.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358 14.3 12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2870 7.5 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8650 10 9.5
注: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阙爱民 李旭兵 王少华 尹江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