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
会议隆重开幕,自治区主席马启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30页的《政府工作报告》,总结成绩实事求是,面对问题毫不回避,在对宁夏发展蓝图的勾勒和实施发展战略上,更充满了科学的谋划与沉稳而坚毅的自信。
“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9.4亿元,增长10.3%,人均突破1200美元,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达到8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93.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08.8元……这些成就的取得,标志着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006年,“十五”规划的总结之年,又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这一年,我们总结、反思,谋强、发展,在庄严肃穆的宁夏人民会堂,参加会议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仔细聆听宁夏发展征程中的一个个激情昂扬的音符,这音符,振奋人心而又催人奋进。
成就之音
《政府工作报告》中,用“势头强劲”一词来表述宁夏工业化的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培育壮大优势骨干企业……,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发展战略,推动宁夏工业形成了具有现代化水平和区域特色的产业新格局;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实现利润、技改投资基本实现了“三个增长20%”的目标,县域经济蓬勃发展,投资规模适度增长,尤其是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启动快、起点高、前景好,标志着宁夏工业化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而42%的城市化率和大旱之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跃居历史上的第二个高产年,则凸显了宁夏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所取得的一系列显著成就。和谐之音
2005年,宁夏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1万人,农村劳务输出72.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0亿元;再次提高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67.5万人、64.5万人、37万人、23.5万人、21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发放救灾资金1.04亿元,享受农村特困灾民最低生活救助和农村低保的农民分别达到19.7万人和3.1万人,初步建立了应急突发事件和防灾减灾体系,整体环境质量有所提高……
2005年,宁夏在改善人民生活、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社会稳健发展,宁夏山川的和谐之音演绎得优美而温馨。
民生之音
从2005年的年度总结,到2006年的工作任务,再到“十一五”规划纲要,处处洋溢着对老百姓无微不至的关注之情,民生民情无小事,这一理念,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体现得更加务实和迫切:
启动实施“塞上农民新居”、南部山区危窑危房改造、煤矿沉陷区居民搬迁以及农垦系统职工住房改造工程。
实施中部干旱带水源工程建设,缓解大旱之年人畜饮水困难。
全区经济适用住房竣工面积44.5万平方米。
全区54万贫困家庭学生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南部山区全面完成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历史性任务,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入学率均达到99%以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扩大到11个县市区,参合率达70%。
从2006年起,我区粮食直补标准一律提高到每亩15元,凡涉及农民的补贴资金都要通过“一卡通”发放;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全区乡镇卫生院的改造工作,并实行全额拨款;乡村医疗机构用药实行零利润,对山区乡镇医务人员实行定向招生培养,逐步推行药品招标、配送、价格三统一,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使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食品,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谋治之音
作为“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已谋划出一幅值得期待的蓝图,这一年,宁夏将通过加大政策支农力度等多项举措,扎扎实实为农民办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同时,全面提升工业化水平,注重区域、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夯实教育基础,认真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社保、医疗、环保、安全等问题,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经过一年的励精图治,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6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30元,城镇新增就业5.3万人。
而《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简要说明,又给宁夏人民增添了许多美好的憧憬: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100元,年均增长6.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5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基本解决山区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达到宽余小康,一个和谐、平安、富饶、美丽的宁夏,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谋治之音中,将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创业的理想之地。(记者
丁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