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彪
不久前,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字表明,当前汽车业产能约800万辆,产大于销200万辆。伴随着国内汽车产能过剩话题的重提,热闹的汽车产业正成为去冬今春街头巷尾议论的焦点。
在汽车产业机会平等、适者生存的市场机制下,热闹背后隐隐透出的一些畸形的“政绩符号”,不能不令人担忧。
近几年间,国内一些知名品牌,从“波导”到“夏新”、“美的”,从冰箱、空调到手机等行业的资本相继涌入汽车产业,汽车“产业舞台”异常热闹。
然而并不是个个企业都能从这棵渐高的“大树”上采到好果子的。2004年夏,波导从南汽撤资;2005年初,夏新电子决定撤出汽车行业;奥克斯也在随后不久退出……与之相对应的是:前不久,重庆力帆拿到了轿车项目的“准生证”;浙江永康市的众泰控股集团为其首款整车举行了下线仪式……汽车产业路上匆匆的“过客”让人目不暇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汽车界人士说,在2001年到2003年间,国内汽车产销量和行业利润增长迅速,汽车产业外的资本为了追求投资回报,纷纷投资汽车产业。之后两年,国内汽车产业增长速度趋缓,热度投资后冷却的产能只好扔在那里。
反思汽车产业进入机会平等、适者生存的市场机制并不奇怪,可在市场行为中隐藏的“非市场因素”,以及其明显的“政绩符号”,不得不让人注意。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国内汽车业产能加上在建产能、正在酝酿和筹划的新产能,如果投资不加以控制,2010年国内汽车产能将超过1600万辆,而届时国内汽车总需求不会超过1000万辆,即使加上出口部分,产能利用率也将远低于2005年。
汽车产能的浪费,不能不让人反思一些地方的政绩行为。
目前,全国有20个省市生产汽车,共有百余家整车生产企业。更为有趣的是,许多地方把汽车作为主业。一位研究人员说,全国2/3的省区市把汽车当成“支柱产业”。
吉林省一位汽车产业规划专家说,单看目前国内闲置的产能,有相当一部分是过去两三年间形成的,而这期间一些政府行为备受非议。有的地方为了增加GDP、税收、就业等经济指标,不顾一切通过上汽车项目来拉动地方经济增长。
业内人士担心的是,有的地方政府利用地方保护政策,人为进行汽车市场割据,保护了一些没有核心竞争力、陷入经营困难的汽车企业,而这些企业不能正常退出,地方政府又想通过扩大产能、上新产品来摆脱经营困境,造成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百余家整车厂中年销量不足1万辆的企业占了大头。
目前,国内汽车行业的产能过剩是一种“结构性过剩”:“无效产能过剩,有效产能不足”并存。由于市场割据,资源配置不合理,车型之间的产能无法互相利用。国内汽车行业虽然整体产能过剩,可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并不匹配,出现结构性失衡的矛盾。比如经济型轿车在2005年和未来一段时间成为轿车市场增长的亮点,而一些主导企业如天津一汽夏利产能却严重不足;中高级轿车市场竞争已达白热化,而各厂家投资热情不减。一些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大量产能闲置在那里,谁也拿不走,无法用起来。
汽车产能过剩带来的理性思考、重新“洗牌”与大企业的重组机遇,让人们对汽车产业总体发展趋稳产生信心与希望,国家相应的产业政策出台也是呼之欲出。
前不久,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英曾表示,新的汽车产业政策已经通过提高技术门槛调节汽车产业发展,同时提出管好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国家发改委今年初对已发放的WMI(世界制造厂代号)进行了清理,在拟撤销的清单中,百余家企业将被永久终止车辆产品生产或被取消生产资格。“为汽车产业‘降温’,绝不能忽视‘政策药方’。”有关人士说。“政策药方”的关键在于调控。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力度建立统一公平的汽车市场,规范市场秩序,打破地方保护,通过市场竞争淘汰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完善汽车产业退出机制。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说,把紧进入汽车业的大门应成为政府部门的治本之举,重点是3个“管好”:管好土地审批;管好资金进入,鼓励自有资金,限制贷款,以免把银行拉下水;管好项目负责制。
“汽车产业发烧”如果带来“政策手术”,并非牛刀杀鸡,应用政策办法梳理行业布局、清理无效产能。
据新华社长春2月19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