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江)延续几百年的传统印染业有望摘下“污染帽”———由东华大学与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合作研发的无水染色技术,近日通过了市科委小试验收,中试样机即将面世。这种无水染色技术如在全国推广,每年可节水20亿立方米,接近上海全部本地水资源24.98亿立方米的总量。
无水染色,在世界范围内被视为对传统染整业的革命。传统织物染色需大量用水和化学助染剂,属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无水染色学名“超临界流体染色”,就是把二氧化碳气体加热加压到既非气体也非液体的超临界流体状态,这种状态下的二氧化碳对染料有一定溶解能力,可以代替水作为染色介质对织物染色,染色完成后剩余染料和二氧化碳均可回收并循环使用。
从上世纪末开始,各国科学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无水染色新技术,目前走在最前端的德国已开发出 30升的中试样机。
东华大学国家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曾有意引进德国的样机进行借鉴,可人家狮子大开口,光样机的一台泵就要价300万欧元,相当于4000多万元人民币。咬咬牙,东华大学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白手起家,经过4年多的摸索试验,中心完全靠自主研发制造出了1.6升小试样机,经市科委验收,样机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记者近日在东华大学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距离接触了这台1.6升小试样机。样机外形就像一台中型车床,“车床”上3个凹洞,密布的管道将3个凹洞、动力泵和二氧化碳钢瓶连接起来。中心教授介绍,钢瓶里二氧化碳经加热加压后进入第1个装着染料的凹洞,溶解染料后的二氧化碳进入第2个装有织物的凹洞,用1个小时左右给织物上色,上完色的二氧化碳进入第3个凹洞,降温降压后二氧化碳回复气体状态循环再利用,剩余的染料自动析出也回收再利用。
整个过程无水、无助剂、无污染,既节能又高效,对涤纶纤维和某些高性能特殊纤维的上色效果尤其好。中心教授展示了无水染色的涤纶样布,红的艳,绿的翠,蓝的纯。据悉,2004年全国涤纶纤维产量为1138.05万吨,如果全部采用无水染色工艺,全国每年可节约水资源20亿立方米,减少污水排放18亿吨,减少用电、用气、助剂、治污等成本投入总计 574亿元。
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纺织节能环保中心看好这一技术,最近已牵手东华大学,产学研结合推进此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这些天,一台30升的中试样机正在赶制之中,有望在5月份投入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