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富平县庄里镇的陕西压延设备厂办公大楼,办公室门上除了可以看到公司大连、唐山、武汉等钢厂的项目办外,还可看到意大利达涅利、奥钢联、三菱重工、新日铁等国外企业的办公标牌。金发碧眼的外国人随处可见。 目前,该厂已与世界8个国家的18家国际著名企业合作,产品不仅为国内宝钢、武钢、本钢、唐钢、酒钢等大型企业提供,还出口到德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外著名企业。
陕压厂是一家以生产大型精密轧制成套设备等为主的重型机器制造的国有企业,建厂40多年,也曾有过辉煌时期。在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后,企业生产一度走入低谷。面对这种局面,厂领导班子迅速调整战略,扭转思路,本着“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策略,在继续与国内重机行业各大企业争分“一碗羹”的同时,把重点放在与欧美国家著名企业的合作上,为国外冶金设备制造企业进行产品加工,人们形象地说,是为国外企业“打工”。当时,为国外企业加工生产的比例达到了60%以上。
然而,在多年的“打工”中,陕压厂并没有迷失自我。决策者们清楚地认识到,给外国人“打工”的根本原因,是陕压厂并包括国内同类企业的技术实力,还远远不如国外企业。
陕压厂的工人算过,在他们“打工”合作生产的整套产品中,每吨才卖到1万多元,他们形象地说:“这是在卖钢材。”而合作方外国厂商运来的很少量的核心技术配套件,则是前者的十倍、几十倍的价格。企业管理者也明白,虽然通过“打工”有活干,职工加班加点拼命干,只是挣得“辛苦钱”,企业如果开发、设计、生产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全厂职工则会一辈子为别人“打工”。全厂上下形成共识:给国外企业“打工”,是在特定时期首先解决职工有饭吃的问题,要利用和国外企业接触的机会和“打工”的过程,扩大交流,为自己的研发队伍充电,开发出拥有核心技术的产品,真正占领市场,才是企业能得到持续发展的方向。
从2001年开始,陕压厂就不失时机地制定了对产品结构、市场结构、竞争策略、竞争机制进行调整的策略,在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开发,逐步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的市场占有率的新产品,把昔日基本单一的来图、来料的“加工中心”正逐步改变为双轨并行的“制造中心”。
在多年的“打工”过程中,陕压厂在新技术吸收、培训职工、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等方面尝到了不少甜头,企业综合实力也得到了提升。厂里科技人员先后有100多人次出国,与国外设计人员联合设计或转化图纸,从中吸收了不少先进的设计技术和理念,一线工人中有36名电焊工、管工分别取得日本日立公司和德国西马克公司颁发的上岗资格证书。企业的生产规模在国内重机行业中虽排不在最前面,但生产中贯彻的标准却是世界顶级的重工标准——德国西马克公司的SN200,这个标准将企业从产品设计到包装运输都提升到世界一流水平。
为了拥有自主研发能力,厂里十分重视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研发队伍。2000年9月,该厂在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了陕西压延技术工程公司,负责产品的设计、研发与销售。在这个科研基地里,企业技术人员的待遇提高了,接收信息的条件方便了。在与国外著名公司的长期合作中,技术人员通过图纸的转化和出国与国外设计人员的联合设计,吸收了大量的国外先进技术,推进了新产品开发的速度。
2003年,陕压厂把给浙江协和薄板有限公司生产的价值5000万元的年产20万吨产品的1450MM六辊可逆冷轧机组,作为了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个样板工程。这套向用户“交钥匙”的成套设备,完全由陕压自行设计开发、加工制造、总包成套直至安装调试交工。这套产品在2004年底交货投产后,为用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陕压厂也获得了近千万元的利润,标志着陕压厂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开发中拥有雄厚的实力。近3年来,厂里还筹资近1亿多元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仅2004年一年,就拿出8000万元利润购进一大批先进数控机床,并对生产设备进行了多次技术改造。近几年来,他们自主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有轧制钢材的冷热轧机、卷取机、矫直机,还有轧制铝、钨、钼、铅、铜等材质的各类轧机,品种达24类。产品用户有国内鞍钢、唐钢、鄂钢、柳钢、鞍钢、攀钢、大冶钢厂等冶金大型企业,并出口国外。
陕压厂用与国外企业合作制造产品和全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方法来壮大和发展自己,企业的产品开发和生产有了质的飞跃。2004年,企业完成的机器产品产量较上年减少了4.49%,而利润总额却是上年的135.23%。2002年至2004年,工业总产值分别为25760万元、34319万元、50030万元,利润总额分别为140万元、800万元、4057万元。2005年该厂完成工业总产值70136.41万元,实现利税1212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5798.12万元,增长91.63%。据国家重机行业经济统计报表显示,2005年上半年,在全国冶金矿山企业中,陕压厂利润排名第2名,产量排名第4名;在陕西机器制造业中,利润排名第一,已成为全省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
(通讯员 李鸿岳 本报记者 苏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