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2月22日专电(记者程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今天表示,建设新农村不能搞形式主义和盲目攀比,一定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追求实效。
据此前新华社报道,某地乡镇政府为了让农民都住进统一的楼房,强制农民举债集资建房,当地老百姓为此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陈锡文今天表示,最近一段时期有些地方提出建设农村的小社区,把一些村合并到一起,涉及农民要搬家、要拆掉老房子建新房。各地差别很大不能一概而论、推而广之。
他说,这样做应当考虑到当地有没有这样的经济条件,农民会不会因此受到财产损失,加重负担,或者让村集体负债更多。如果确实有经济条件则另当别论,没有经济条件,可能就是强迫命令了。“即使有经济条件,也要考虑到法律赋予农民的权利。农民的宅基地是依照法律规定审批给他长期使用的,往往农民在他的宅基地附近还有承包地,如果都并起来,有些地方可能要收去给别人使用,这涉及到一系列的法律问题。”陈锡文表示,村庄合并必须符合法律程序和规定。“我看到一些地方建了十几层或者二十几层的高楼,农民坐电梯上下楼,拿着镰刀、锄头,很不方便。另外农民可能还有一些秸秆等要堆放,有的还要养家禽、家畜。”陈锡文说,农民的居住条件要体现农业的特色、农村特色,要方便农民生产生活。所以,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让农民得到实惠,如果建成的小社区、新大楼很漂亮却不方便,农民不会满意。
陈锡文强调,建设新农村一定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制定好科学的规划。他为此归纳了“五要五不要”:要追求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要从自己的实际承受能力出发,不要盲目攀比;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地照搬照用其他地方的经验;要和农民进行充分协商,不能靠强迫命令;要引导和扶持,不要包办代替。
他表示,中国过去在基层和社会各个方面形成了一些不太好的做法,往往一件大的事情提出来之后,有一些地方追求表面的变化而不追求实效。他说,前一段电视新闻报道了一些新农村建设中的典型,房子建得非常漂亮,当地农民居住的房子比城里都漂亮,普通农民住的房子可能比部长们住的都好。“这些典型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每个农村都去学不现实,容易造成劳民伤财。”
陈锡文表示,有些地方当地政府实力比较强,或者当地有几个企业大老板愿意出钱,帮助农民盖房子。尽管此举不是坏事,但他指出,中央更关心的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即培育新型农民。“要在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就不能搞包办代替,而是要引导扶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