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崭新标杆】
●2004年浙江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数跃居全国第三位,仅列上海、北京之后,居省区第一位。
●2004年,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成功在浙江举行。
●2004年我省率先在全国省区中基本普及15年基础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99%和99.23%,其中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率达到96.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0多个百分点。
●截至今年7月,全省有农业户口的87个县中有81个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2300万农民有了医疗保障,享受免费体检。
●2004年浙江获得15个国家级科技大奖,位列全国第五。
【亮点评说】
省社科联秘书长曾骅:文化是构成综合竞争力的软实力,浙江的文化建设为浙江经济增添了活力,为浙江人民增添了幸福感,为浙江社会增添和谐。省委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从城乡统筹上规划,设计多种载体,让全体成员享受文化建设成果,必将大大提升浙江人民的素质,进一步推动我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对浙江现象的解读有多种版本,近来“文化版本”越来越吸引众多国内专家的眼球。那就是,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深层原因,就在于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文化构成了浙江综合竞争力的软实力。
人们欣喜地看到,浙江人正以高度的自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今年7月,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一张宏伟的文化发展蓝图呈现在浙江人民面前:围绕增强先进文化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大力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八项工程”,加快建设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四个强省”。
这是一个以人为本,全面提升浙江人综合素质的宏大工程。这一工程的实施,源于省委对浙江现实与未来的洞察。今年以来,省委书记习近平就加快文化大省建设课题,多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多次召开座谈会,倾听群众呼声和专家建议。而在此之前的2003年,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就已经把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加快文化大省建设作为我省“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浙江的文化建设迈出了扎实的步子。
实现这一宏伟蓝图,我们有着坚实的基础。
文化设施面貌一新。目前全省已建和在建的县(市、区)级以上文化广场和文化中心285个、文化馆111个、图书馆91个、科技馆15个、影剧院248个、体育馆127个,总投资超过182亿元。近3年来,全省投入3.2亿元完成了以自然村“村村通”为目标的农村广播电视入户工程,消灭“盲村”1.3万个。仅2004年,全省各级政府就投入54亿元建设资金,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全省还建立起76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了310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近年来,在文艺领域,全省共有411件作品获国家级奖项;在新闻出版领域,有17种出版物获国家级奖项;在哲学社科领域,共出版专著1747部,获国家级奖项15个。特别是越剧《陆游与唐琬》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甬剧《典妻》、音乐剧《五姑娘》获国家“文华奖”,引起较大社会反响。去年我省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百台优秀剧目到浙江演出,让上百万浙江人受到了精美艺术的熏陶。
文化产业发展强劲。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省,浙江通过改革激活了文化创造力。全省组建8家新闻、广电、出版、发行等文化产业集团,源源不断地为人民提供着丰富的精神食粮。民营资本大量涌入文化产业,到2004年底,全省已有民营文化企业4万余家,投资总规模逾230亿元,总收入达300亿元以上。具有品牌特色的文化产业区块开始在各地形成,宁波的文具制造业、富阳的古籍影印业、德清的钢琴制造业、嵊州的演艺业、义乌的文化产品流通已颇具规模,集聚效应正在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
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热情高涨。在“七艺节”让艺术回归人民理念的倡导下,全省形成了文艺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热潮。钱江浪花艺术团开出了直达乡镇的文艺演出直通车,台州建起了1267个基层文化俱乐部,诸暨涌现出258个文化特色村,慈溪有了108个村落文化宫,余姚形成了“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成千上万支群众文艺团队活跃城乡,文化建设正在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令人瞩目的是,我省的文化建设始终致力于将全体成员确立为文化服务的对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事业的指向。特别是以城乡统筹的理念发展文化事业和社会事业,优先向农村倾斜,使各种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使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今年,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更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成为带给浙江人民更多文化实惠的强力“引擎”。
致力于完善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全面展开。文明素质工程确定了14项工作重点,分解到各级各部门。如各地开展的文明礼仪教育,就与创建文明城市、文明乡镇、文明单位等活动结合起来,推动礼仪知识进单位、进社区、进家庭。文化研究工程已推出一批选题向社会公开招标,社科界纷纷报送相关研究项目。其他工程也开始绽放美丽的花朵。数字电视飞入千家万户,让杭州等5个城市的群众享受到数字时代的新魅力。《梦断婺江》、《五姑娘》两台大戏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评选,昆剧《英雄罪》成为国家昆曲遗产保护工程首个扶持剧目,群众将会欣赏到越来越多的文艺精品。
农民奔小康,身体要健康。关系全省3500万农民身体健康的“农民健康工程”全面实施。省财政今年投入1亿元、全省各级财政投入2.3亿元,为全省参加合作医疗的2300万农民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与此同时,我省还按照每位农民每年15元的标准,建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为全省3500万农民购买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我省农民开始享受健康指导和卫生服务。
人的进步,从教育开始,农家孩子“读好书”美梦成真。促进农村教育发展“四项工程”正式启动。在为30万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发放1.5亿元教育券的基础上,“四项工程”将使我省农村9%的中小学生获得资助,40多万贫困家庭学生每周免费吃上营养餐,寄宿制学生一人能有一张床,17万农村中小学教师3年内轮训一遍。
省委、省政府引进大院名校的举措,吸引了中科院材料所、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大院名校落户浙江,有效提升了浙江的科技创新能力。令人欣喜的是,在广袤的田野上,深受农民欢迎的科技特派员制度,今年起在全省推广,全省1279个乡镇如今都有了一名科技特派员。
当浙江健儿在十运会赛场捷报频传之际,无数浙江居民也在社区、村口的健身点锻炼。农民篮球赛、职工运动会、外来民工特色运动会接踵举办的消息,让人们看到了一幅全民健身、怡然自得的美妙图景。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先进文化的滋润下,浙江人的价值观念、认知结构、劳动技能、行为方式等较过去有了很大变化,爱国爱乡、求知识、讲文明蔚然成风。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先进文化滋润下,精神世界不断丰富的浙江人将会创造更多的奇迹。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