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哈尔滨2月28日电去年以来,哈尔滨市交警支队以创造安全、畅通、文明、有序的交通环境为重点,立足实际,多策并举,戮力攻坚,不间断地开展交通整治和预防交通事故工作,全市道路交通秩序和安全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成效】
事故下降形象提升
去年,哈尔滨市一般以上道路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大幅下降。在全市月均新增机动车1200余辆、新增机动车驾驶人3000余人的情况下,这四项指标同比分别下降30.49%、18.07%、34.36%和27.5%。全市共有各类交通标志14000余块、交通标线37万米、交通隔离护栏5.4万米、交通信号灯383处。先后有10余个代表团到市交警支队参观访问或进行学术交流。交警部门成功指挥哈洽会、雪博会等大型会展交通管理,受到来宾好评。去年,交警支队被授予全省公安系统文明单位和市级文明单位称号,先后有54个集体、600余人(次)受到上级机关的表彰奖励。
【经验】
“三个倾斜”实现目标
去年初,市交警部门提出全年交通事故“少死100人”的硬指标。一年来,全市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减少114人。
———领导力量向公路倾斜。支队领导每半月对所负责的公路进行一次实地踏查;每天由3名处级干部分别带队在公路巡查;沿线公路大队每天由两名大队领导带队执勤;50个公路中队的中队长全员跟班作业。
———管控警力向一线倾斜。将县(市)70%的警力投入公路执勤,每天管控警力超过400人,实行24小时全天候巡逻。
———财力物力向公路倾斜。确保40辆警车在全市2700公里延长线上巡逻,建立信息智能查询平台,为民警配备“警务通”等。
多项制度有的放矢
———建立交通安全责任制。各级领导包督导、包检查、包协调、包整改,把责任落实到单位、岗位、人员,对重特大交通事故实行责任倒查。
———建立考核奖惩制。实行三级民警考核制,对预防事故全年达标及超额完成任务的给予重奖;工作开展不力的通报批评;排序后三位的亮红牌。
———建立督查协调制。实行交通安全督导派驻制,选调业务精通、责任心强的干部轮岗下基层调研、检查;实行多部门路面联勤会签制、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发生重大以上交通事故现场会制度、连追三级责任通报制等。“铁腕”行动效果显著
哈尔滨市开展了以打击“疯狂残土车”为重点的夜间整顿专项行动,累计出动警力3869人(次),依法滞留严重交通违法“疯狂残土车”935台,罚款31.5万元。截至去年底,共取缔处理交通违法行为43万件,滞留机动车3.7万辆。打响百日整顿道路交通秩序攻坚战。从去年9月9日开始,在全市新增设198处早、高峰执勤点,在主要街路设立44处夜勤点,增强管控能力。
【问题】
遵章守法意识有待提高
部分市民交通安全和法制意识仍较淡薄,行人不走人行道,不遵守交通信号灯随意穿行街道等现象比比皆是;机动车驾驶员闯红灯、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争道抢行等问题大量存在。
硬件设施保障有待加强
由于历史欠账问题,市政道路建设总体水平相对滞后,停车场配建不及时,智能化管理跟不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道路正常通行能力。
交通执法环境有待改善
个别市民和驾驶人对交通民警的执法管理不支持、不配合,甚至时常有辱骂、殴打民警案件发生,增加了管理难度。
【建议】
要从根本上控制和预防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必须抓住要害、突出重点,积极探索新时期适合地域特点和实际情况的有效措施。有关人士建议:
交通宣传社会化
要把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和全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列为政府工程,纳入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普法教育范畴,做到齐抓共管。将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停车场及交通设施基本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和社会发展规划。
路面管控科学化
要坚持市场化运作,多渠道筹措资金推进智能化建设;对市区重点易堵地段、路口采取分单双号、分车型、分时段限制通行的做法减轻堵塞;出台控制机动车剧增与现有道路比例失调局面的举措。
队伍建设专业化
要加强交警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加大对公安交管部门公路“三乱”问题的治理;对阻碍、侵犯民警执法权益的违法当事人运用法律手段予以追究和查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