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3月2日电(记者慎海雄、季明)全国两会开幕前夕,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会长徐冠巨委员带着提案,前往上海等地走访浙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近年来,以善于捕捉商机闻名的浙商足迹遍布海内外。 其中上海是浙商汇集最密的地区。据统计,在浙江省外的390万浙商中,长三角地区有50万左右,仅上海一地就有约30多万人。
从藏龙卧虎的上海滩反观浙商的生存状态,是徐冠巨委员独特的视角。浙商面临哪些急需突破的“门槛”?如何在与“洋老板”的竞争中继续发挥他们的优势?他发现,当前随着资源环境要素制约与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作为中国第一商帮的浙商正面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压力:一方面,原料成本持续上涨、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环保支付迅速增加,浙商的运营成本急剧上升;另一方面,浙商的管理水平、产品的技术含量、售后服务能力相对较低的现实还未根本改变,大量出口产品随时面临技术与贸易双重壁垒的威胁。
徐冠巨委员说,过去,浙商们凭借“晚上睡地板,白天当老板”的创业精神开拓市场,凭借仿造与低价策略快速占领市场。但是,如今时过境迁,短缺经济时代有胆量就有市场,转型时期浙商不但要有胆量,更要有智慧;短缺经济时代有激情就有市场,转型时期浙商不但要有激情,更要有谋略;短缺经济时代单干就有市场,转型时期既要埋头苦干,更要合作双赢。“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不突破难以实现新跨越。”徐冠巨委员说。
他列举了三大需要破解的课题:
--思维创新能力亟待培育。一方面,许多浙商由于缺乏参与国际竞合的经验,面对全球竞争新格局,特别是国外大公司设计的重重技术壁垒,缺乏应有的准备。另一方面,短缺经济时期形成的思维方式一时难以转变,重眼前轻长远的价值取向仍然明显;重制造轻研发、重销售轻服务的经营风格普遍存在;重机器装备等有形要素轻科技、人力资源、品牌等发展型要素的投入模式依然盛行。经验缺乏与惯性思维束缚了企业的思维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亟待培育。
--创新的办法亟须突破。如在块状经济发达的区域,同一产业集聚了众多企业,如何针对产业结构建立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还缺乏有效的措施,如何基于产业发展建立国际技术需求与供给的信息互动机制等,企业和政府还都缺乏有效的抓手。从大多数浙商看,零星的办法多,系统的办法少;推动管理创新的办法多,推动科技创新的办法少;着眼当前的办法多,兼顾未来的办法少。
--创新的保障亟须跟进。自主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相当于投资大、周期长、要求高的风险投资,企业需要一定的人力与财力作基础,但许多企业缺乏技术人才与研发团队,且科技投入非常有限,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技术更新、产业升级乃至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与此同时,科技人才的无序流动与技术的随意拷贝缺乏有效的防止措施,企业在人才与科技上的投入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
徐冠巨委员认为,必须着眼于思维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引导、鼓励、帮助浙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例如,各级政府应制定有利于鼓励民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的政策,强制性提高研发费用在销售总额中的比例;制定有助于推动企业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力度的政策,营造良好的人才引进、培养、留用环境;制定有助于引导企业加大品牌投入的政策,帮助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在技术研发上可采用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机制建立支持产业发展的研发平台,加强对共性与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浙商的成功与否,对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具有标本意义,请大家共同关注。”(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