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什总统于今天结束了对印度为期两天的高调访问。这次“历史性访问”结束了两国长达40年的磕磕绊绊,用联合声明的话说“成功地实现了两国关系的转型”;并在推进两国战略伙伴关系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访问期间,两国在农业、科技、贸易与投资等领域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 然而,其最令人瞩目的标志性成果还是两国就民用核合作达成的“历史性”协议。
核合作建议是去年7月印度总理辛格访问华盛顿时由布什总统提出的,其要点是美国向印度提供民用核技术与核原料,前提是印度首先要将其军用与民用核设施分开,并允许后者接受国际检查。经过长达七个月的反复谈判,印度终于在布什总统到达之时,提出了令美国感到满意的名单:从其总共22个核设施中,区分出14个民用核设施,从而为协议的签署扫清了道路。
这一协议的达成,用布什总统的话说,对他和辛格来讲都是“极为不易的”,因为自提出之日起,这一建议就在两国乃至国际社会遭到了强烈的质疑。印度的左翼政党认为,协议将为美国控制印度核能发展,并干涉印度事务辅平道路,甚至有批评说“这在印度独立以来的历史上是最为可耻的一天”。美国舆论的批评之声也一直不绝于耳,批评者认为这违背了美国一贯倡导的反扩散政策,是对不签署《反对核扩散》条约的一种奖励。
那么一向将扩散列为仅次于恐布主义威胁的布什总统为何还要犯难而进,执意而为呢?布什总统给出了两点理由:首先,他说,“事情发生了变化,时代发生了变化”,“我的想法也要有所不同,不能定格于过去”。他的第二个理由是,强劲增长的印度和中国经济增加了对化石燃料的需求;帮助印度发展核能可减少对石油的依赖,降低油价,这符合美国消费者的利益。
虽然布什总统对第一点的意指含糊其词,但美国舆论早已点破天机,不止一家主流媒体指出,布什之所以罔顾自己倡导的反扩散政策和并置自己的反扩散义务于不顾,无非是想将印度当作平衡中国崛起、抵消中国影响的一个法码。《纽约时报》的社论就认为,这一以印制华的战略“走得太远了”,因为《反对核扩散条约》主旨是通过提供和平利用核能的技术,来奖励那些放弃谋取核武器的国家。而印度的情形恰好相反,发展了核武器却又拒绝签署核不扩散条约。社论指出,这是“在向其他国家发出一个可能是最坏的信息”。
令人不安的是,这一信息来得不是时候——伊朗核问题目前正处于僵持之中。如果帮助印度发展核能是为了降低对油价,那么也就不应对别国发展核电表示理解。可人们看到的是,美国对有的人送的是胡罗卜,而对另外的人送的却是棒喝。当然,美国欲将印度纳入其全球战略是一回事,而印度是否愿意成为美国的一个筹码则是另一回事。印度的发展需要核能,希望得到外国的核原料与核技术完全是可以理解,无可厚非的。印度是个文明古国,有足够的智慧界定自己的国家利益;印度曾是不结盟运动的著名旗手,有自己独立的外交传统,它知道自己的航向,它是不会委托他人来为自己导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