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吴艳霞
不久前辞世的两院院士王选在遗嘱中这样写道:“一旦病情不治,我坚决要求安乐死……我不愿浪费国家和医生们的财力、物力和精力。”
在昨天下午全国政协小组讨论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功民对记者说:“目前在我国对安乐死进行全国性的立法条件还不成熟,但是,我建议国家可在某个地区、省、市等局部性地制定有关规范性规定和条例,加强个例的研究,作为试点积累经验。 ”此次“两会”上,赵功民提出了建立安乐死合法化试点的建议。
近年来,安乐死一直存在着争议,反对者认为,安乐死实际上是一种在他人帮助下的一种自杀行为,自杀是对人性的贬低,人类无论何时都应为生命延续。“但是,我了解到,大多数人都是赞同在无法解脱痛苦的时候使用安乐死的。”
赵功民说,主张安乐死的人认为,人有生的权利,同样也有在特定状况下以某种方式决定终止生命的权利。特别是那些身患绝症、死亡指日可待、身心处于极度痛苦状态中的人,有权选择结束生命的方式,以求解脱病痛对身心的折磨。
赵功民委员论述说,从理论上,安乐死有利于病人的最佳利益,而违反病人的意愿,把延长病人的生命作为医学进步的标本,则是违反病人自主原则。另外,把有限的资源过多地用于临终病人身上,而使其他人得不到应有的治疗,也是不公正的。赵功民说,各个国家在安乐死问题上也以宽容方式,从禁止、反对逐渐变为顺其自然,或者对局部性的个案进行司法介入。他告诉记者,他相信,人民大众对权利和义务在观念上已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在生与死问题上有着唯物主义崭新的认识,这些都为安乐死的立法打下了坚实的人文基础。安乐死在法制上的合法化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赵功民说,中国发生过安乐死的案例,一个医生为无法救治的病人实施安乐死,开始判了一个故意杀人罪,虽然后来在舆论影响之下,医生获释了,但大家也知道厉害了。没有立法之前,这种行为不具有合法性。如果立法,应设立几个条件:首先,定义一定要吃准,对象一定是患绝症、死亡指日可待、身心处于极度痛苦状态中的病人;第二,处于病危阶段;第三,在生前清醒的条件下写下过同意的遗嘱。
目前,我只是以一个学者的身份从理论上提出这个问题,具体的实施,需要政府去考虑。
医院每年都有一两例要求安乐死
本报记者李慧敏石家庄报道
每年都有人要求安乐死
昨日下午,记者采访了省四院ICU重症监护室一位主治医师。他介绍说,该院ICU重症监护室发生过病人或病人家属要求实施安乐死的事情,但这种情况不多,每年就有一两例,实施安乐死不符合我国法律,所以医院不能答应,但是医生会按照病人或病人家属的要求停止治疗。
公费者一般不会放弃治疗
这位主治医师说,就目前的医疗政策,一些享受公费医疗的临终病人是不会选择放弃治疗或安乐死的。因为,除了感情因素外,这部分病人的医疗费用由国家承担,病人没有经济费用负担,自然会坚持治疗。相对来说,自费的病人就不一样了。
安乐死立法要完备
这位主治医师建议在制定安乐死相关法律时,应该做到尽可能的完备,以避免发生医患纠纷。比如,什么样的病人在哪种情况下可以接受安乐死,对实施安乐死病人的病情范畴进行详细界定;组建权威医疗专家鉴定组,来认定病人是否符合实施安乐死的条件;如果在安乐死同意书上签字,由全部直系亲属签字还是多少个亲属签字才有效,对家属的范围进行界定;如果病人意识清醒,就必须征求病人的意见等等。
百姓声音
看着父亲忍受痛苦, 我心痛不已
承德一位癌症患者的家属说,他的父亲检查时被诊断为胰腺癌,而且癌细胞已经转移到了肝,无法进行手术。5个月后,其父因病引发的肝腹水已经非常严重,但已无药可救,每天只能吃镇痛药物缓解疼痛,后来连镇痛药都无济于事了。最后的几天,看着父亲痛苦的样子,家人只有无奈和心痛。所以他觉得安乐死也许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办法。
家住省会建明小区的孟女士非常赞成给临终病人实施安乐死。但另一位患者家属则认为,受传统观念影响,中国人非常重感情,不会同意安乐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