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首部青春题材写实动画片播出后褒贬不一,“动漫”一词与“漫画是动漫行业基础”受到质疑
沙龙人物
李剑平(央视《梦里人》动画片导演) 姚非拉(《梦里人》漫画作者) 王健(北京电视台动画部主任)绯雨焱(《动漫贩》、《24格》总编)
2005年12月,中国第一部由原创漫画改编成的青春题材写实动画片《梦里人》在央视播出,原作漫画曾连载5年并风靡一时,这部动画片在5年的制作过程中一直受到漫画迷的关注。动画片播出后,观众与业界人士褒贬不一,而中国漫画与动画的第一次碰撞,折射出的问题也颇令业内人士深思。本报邀请到该片的总导演、漫画原作者等业内人士,讨论《梦里人》的制作播出及动漫产业的诸多问题。 讲述了高一女生李梦玲和伙伴们在对梦想的追寻中不断成长的故事,这部动画本身也是一种探索,它创造了三个第一:第一部青春题材,第一部改编自原创漫画,第一部写实的动画。图中小图为姚非拉的《梦里人》漫画原作。《梦里人》场景设计之梦玲家外景。
动画截图。
改编缘起 动画漫画改编源于日本影响
新京报:为什么要将漫画《梦里人》改编成动画片?
李剑平:5年之前,我特别关注日本动画,以为将来会有很多动画节目改编自原创漫画,但是现在我还是看不到这种可能。这几年原创漫画发展还是很慢,甚至连像《梦里人》这样水平较完整的作品都比较少。现在看来,我当时的想法片面了一点。
王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漫画受日本漫画影响很大,当时(上世纪90年代)在几本刊物上出现了像姚非拉《梦里人》、聂峻《丢丢侠》这样影响比较大的作品,它们让漫画和动画界的人燃起了一股火,觉得我们也可以搞原创漫画、原创动画,因为日本的动画很多是从漫画改编来的。
现实与反响改编难度、制作水平影响颇大
新京报:这部动画片一直受漫画迷的关注,但播出后的反响却没有预料的那么好,甚至受到了一部分漫画迷的批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李剑平:因为这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那些忠实的漫画迷既期望它有新的表现形式,又接受不了动画对漫画的改编。
王健:动画、漫画有本质的区别,漫画的功能是让读者慢慢地欣赏,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可以弥补画面的瑕疵,而动画片则是要让人的第一印象就觉得好看。
北京电视台也想过很多次要改编,但至今没有找到合适的题材。
姚非拉:当初我就感觉改编成动画的难度非常高,因为《梦里人》散文性很强,节奏松散,很细腻,意味着人物需要细腻的表演,而一般动画的表现是很外化的,像《唐老鸭》、《猫和老鼠》那样打来打去的。我看现在世界上只有宫崎峻他们这方面做得比较好。这部片子可以说是一种很大的创新,但相对于其他的已经形成惯性的动画片来说可能就是一种失败。
绯雨焱:我觉得《梦里人》做得真好,因为了解这个行业的人都会知道,中国动画行业缺乏标准,同样的活放在日本和美国就不会做得这么粗糙,《梦里人》已经算是中国做得最精细的写实动画片了,它之所以受到挑剔,是因为观众将《梦里人》和日本动画片在做比较。国内观众一直都在看最新的日本动画片,他们的欣赏口味和中国的动画片的制作能力脱节太多。
新京报:那为什么日本的漫画改编成动画效果会那么好呢?
姚非拉:其实我觉得这还是跟国内的动画制作水平是有关系的,因为以前没有做过写实动画。中国现在还不存在能够精确呈现导演想法的动画加工机构。
李剑平:《梦里人》是按照其他动画片的常规加工的方式来做的,国内的动画是给专做国产片的公司制作,这些公司算是给国外加工的边缘公司,水平也不能说是差,但要求、报酬都会偏低,所以对整个水平确实有影响。我当时看到他们做一个日本电视台的片子,效果好得多。其实那个片子是转了好几道手过来的,价格还是我的片子经费的10倍以上。所以,他们也只能按照常规制作,出来效果跟想象差别非常大,他们也已经很努力了。
关于体制 动画完全没有商业化
新京报:电视台的动画片有没有正常的商业运作?
这部片子出来以后也没见到宣传呀?
李剑平:动画现在还是一个宣传任务,我们现在做节目的目的就是播出,审批的时候就考虑播出周期、节目量,做完以后说实话也不是那么关心节目,因为还没到这个程度。像《梦里人》这种写实的动画片制作周期很长,费力不讨好。我们就是想在旧有的体制下做一个尝试。
姚非拉:其实这个问题还是无法回避一个体制问题。有关部门盲目投资就好像大炼钢铁似的给动漫领域灌一通猛药,而没有望闻问切。有些所谓动漫产业基地就是烂尾房的再利用,对动漫事业实际上一点扶持都没有。现在,电视台既是动画播出机构又是动画生产单位,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方式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
新京报:提到体制问题,那是不是应该期待商业的良性循环?
李剑平:现有的体制不会去考虑商业的,昨天重播,我们都还不知道,具体日期还打电话问了半天才知道。
《梦里人》的目标观众是青少年,播出时间却恰好在他们的上学时段之内。
新京报:如果不是靠电视台拨款制作,完全商业化以后,赢利的希望会不会太小?
姚非拉:其实不是完全没有希望,完全有可能的,虽然日本动画和迪斯尼占据了市场,但不代表没有可能,目前虽然会赔钱,但尝试的人多了,总会有人做起来,最优秀的人能赚到钱的,像现在的漫画杂志和书,还是能赢利的。
王健:我们国家一直认为动画片的观众群是小孩,所以动画片还是以宣传教育为主,甚至会不求回报。大家讨论了很多年的产业问题,我认为把动画片当作惟一的获利渠道是不对的,动画片没有那么多的观众,不可能靠广告费收回成本。动画片作为产品,直接的消费对象是电视台,间接消费者才是观众。在市场化环境中,制作动画片一定要考虑衍生产品,譬如变形金刚、芭比娃娃、四驱车的周边产品获利非常多。
绯雨焱:实际上中国有很大的消费市场。但创作者没有赚到钱,钱都被盗版商赚走了。
关于“动漫” 动漫这个词是否规范?
新京报:4月底,第二届杭州国际动漫节就要开幕了,可是已经有人开始质疑“动漫”不是一个规范的概念,并认为不应该把动画、漫画搅和在一起?
李剑平:实际上,中国动画行业基本上和漫画业没什么关系,做动画的是一拨人,做漫画的是另外一拨人,只是在开动漫展的时候会把这两拨人聚集在一起。当然,将漫画与动画结合起来是很好的事情,但动画不是漫画的发展方向,漫画也不是动画的基础。《三毛流浪记》可以算作是漫画改动画,但这种方式在中国动画片里所占比例是非常少的。
王健:“动漫”这个词是源于会展经济对动画与漫画的简化称呼,而很多人都认为动漫就是动画片。我们去年12月份在广西开会时,一些老动画专家就专门发言指责了“动漫”这个词混淆了动画与漫画。动画与漫画有根本的区别,动画是影片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漫画则是平面创作。就目前而言,中国的漫画读者是高中生,动画观众则主要是小学生。
姚非拉:我并不认为“动漫”这个词有什么不对,动画和漫画是有血缘关系的行业,既然漫画读者和动画观众之间有高度的契合点,而且他们并不在乎漫画与动画是否为不同的行业,那么就可以从市场的角度出发来看这个领域,没必要拿传统的概念解释新的形态。我们行业内部清楚就行了,消费者何必要搞清楚这种区分?
绯雨焱:现在社会上全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理解“动漫”的概念,问题的关键是管理者必须弄清楚这个问题,就是说从学术和产业上都必须明确漫画与动画的区别。“动漫”这个词是中国自造的,发现有一部分人既看漫画又看动画,就强行用这个词把两个行业绑在一起。
动画与漫画根本就是两个行业,漫画属于出版业的,而动画则属于影视行业。一个所谓的“动漫产业论坛”让这两类思考方向不一样的人坐在一起,怎么可能开一个专业型的行业会?东京动画节上,就不会看到漫画人。
动画与漫画的关系 漫画是动画的基础?
新京报:因为日本动画多改编自漫画,所以有漫画界人士呼吁漫画是动画的基础,应该先发展漫画再发展动画。
绯雨焱:我觉得“先发展漫画再发展动画”这种说法非常可怕。世界上有日本和美国两种动画发展模式,美国的动画片是从电影而来,而日本的动画产业是战后从漫画产业而来,漫画、动画、游戏在日本是高度融合的,因为这三者之间是有交集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美国和日本的模式都是以市场竞争为基础的。
王健:现在的青少年都是看日本动、漫画长大的,他们的欣赏习惯已经被塑造,所以很多人非常盲目地推崇日本。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效仿哪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因为中国的国情与任何国家都不一样。
李剑平:这种说法症结在于他们想学日本,但中国现在发展动画与漫画已经是在赶末班车了,我们的动画片在发展模式上更接近美国。《梦里人》是用美国模式作了一个类似日本的东西。
不能说先发展漫画再发展动画,漫画基本上是个人努力的行为,动画根本不是个人行为,即便出现10个姚非拉,对中国动画都没有意义。
动画与漫画应该是并行发展,不存在先发展什么后发展什么。
本报记者刘晋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