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
每年两会,教育都会成为代表和委员们讨论得最为热烈的问题,不过留心比较可以发现,热烈归热烈,可每年的话题大体都一样。比如这两天代表委员谈得比较多的教育成本计算,增加教育投入,教育高收费、乱收费等等,哪个不是两会的老议题?
老问题翻来覆去地提,关键原因之一,是其中有一堆谁也说不清的糊涂账,大家都在凭感觉讨论、交锋和辩论。 正像一些代表委员指出的:要拿出具体、权威、翔实的数据来。
以教育乱收费为例,最基本的理性告诉我们,治理乱收费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公布一个标准,高于这个标准的就是乱收费,一眼即可看出。可问题是,这个“标准”本身就乱:教育部出台个标准,地方政府出台个标准,高校的上级部委又有个标准,标准又有去年、今年之类的时间差,收费到底按照哪一级、哪一年的标准?混乱之下,自然有了理直气壮的乱收费理由,比如前段时间被发改委曝光的8个学校。
再说教育投入问题,如今许多人都把教育问题归到“政府教育投入过低”上来。可是,投入有个什么标准?投入多少才算不低?每个省具体缺多少?计算的依据是什么?都该拿出科学的数据出来。空喊“教育投入不足”的结果,只能使“政府投入过低”成为一些人推卸责任的借口。
至于教育成本问题,10多年前就有人提了出来,可至今没有一个清晰、科学的标准,也是一笔糊涂账,甚至荒唐到个别高校把领导洗脚费都算到高教成本中。老百姓凭着切身感受喊贵,高校站在切身利益上喊不贵,代表委员们凭着良心批判高收费,可就是缺少更为权威的数据用来参考。
缺少没有权威和科学的数据,就不可能达成共识;达不成共识,问题也很难有针对性地解决,这是我们讨论教育问题时不能不注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