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关雅文 撰文:黄涛
“我的车里程表不动了,送去维修,修理厂说要知道什么问题,先交100元检测费。既然是维修,为何还要交检测费?”陈先生向记者讲述了他在汽车维修中的麻烦。
随着“3·15”将至,汽车销售及维修成为消费者关注的话题。 而讨论已久的汽车“三包”政策再度浮出水面,成为关注的焦点。
汽车“三包”(草案)有关规定:
有效期:整车两年四万公里,主要总成和系统三包有效期为3年或者6万公里(以先达到者为准);损耗件及其他零部件的三包有效期达不到整车三包有效期的,由制造商明示在三包凭证或产品使用说明书上。
包修:在三包有效期内,汽车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可在修理商处免费修理(包括工时费和材料费)。
包退:在整车三包有效期内,同一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累计修理2次仍未排除故障,或关键总成因质量累计更换2次后,仍无法使用的,销售者应负责退货。
包换:在整车三包有效期内,因产品质量问题修理占用时间累计超过35日的,或同一问题累计修理5次后,又出现问题的,由销售商负责更换同品牌型号整车。
现状:
维修扯皮投诉日增
据陈先生表示,在修理厂提出要先交检测费后,他去了另一家修理厂,发现只是线头松动而已。陈先生对此很气愤:“一开口就是检测费,到底谁来监管?”据记者了解,陈先生的事并非例外,最近关于汽车检测费用动辄成千上万元的例子屡屡出现。绝大多数产品出现问题时,鉴定费用需要消费者先行垫付,但汽车鉴定费用太高,消费者往往望而却步。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问题在于我国1995年颁发的“三包”规定在汽车的检测、取证上存在缺陷,由于某些企业有意规避责任,又缺乏正规检测机构,汽车的检测、取证工作迟迟难以开展。虽然新的汽车“三包”草案提出,汽车的检测费用由生产者承担。但由于政策迟迟未出台,消费者还是享受不到政策的好处。
事实上,汽车质量检测只是问题的冰山一角。近年来中国消协受理的汽车投诉量逐年增加。2003年投诉5651件,增44.20%;2004年投诉7438件,增31.60%。2005年投诉6698件,其中质量方面占70%,主要集中在车身附件及电气部分。
业内预测:
“三包”或再度延期推出
汽车“三包”(草案)颁布已有一年多。已修改无数次的“三包”规定今年能否出台,在“3·15”前夕再度成为焦点。对此,一家汽车企业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他了解的消息是“三包”政策有可能在今年六七月份出台。但记者向国家质检总局求证时,有关人士表示只是在经过收集意见阶段之后,质检总局还将对社会意见进行充分的论证。
对此,有人士担心,由于汽车“三包”政策受到重重阻力,实施时间可能遥遥无期。据悉,目前很多汽车厂商还在向有关部门提建议,要求对某些环节进行修改。因此,“三包”的推出还将会被再次延期。
原因:责任归属难定导致三包难产
“对汽车质量与服务的投诉日渐增多,消费者感受最深的恐怕就是维权难。”中国质量协会全国用户委员会有关人士说。她表示,很多问题现在法律法规都没有明确规定。比如发动机正常性和非正常性故障的区分,超过保修期后费用的规定等等,都非常容易起争执,而又很难处理。
“必须针对汽车销售和维修中不规范的状况制定惩罚性措施,逼迫商家规范服务。”广州消费者委员会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该人士表示,目前,个人购车急剧增多,一定程度上造成法律条文的新增和更改跟不上,使得一些汽车纠纷难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汽车‘三包’政策的出台显得更为迫切”。
然而“三包”规定酝酿了三年多,却迟迟难以出台。据了解,三包“难产”的症结主要在执行层面,特别是整车检测环节。因为一旦车有了故障,是质量问题还是使用问题,不经过检验机构鉴定很难说清楚。而检验机构是否权威中立,检验标准是否科学周密,直接决定着“三包”能否有效实施。
另外,在“三包”责任归属问题上,厂商与经销商的博弈也并未解决。“三包”草案第五条规定:“汽车产品实行谁销售谁负责三包的原则”,这是整个草案的总原则,也是“三包”草案最受争议的焦点之一。
对此,一位经销商表示,“三包”不仅仅是换车或退车的问题,比如退车之后,车主原来交纳的购置税、保险费、养路费、牌照费等如何处置?这些费用相当于车价的20%甚至更多,经销商无法承担如此重的费用。因此,如何协调厂商与经销商的利益,则成了问题背后的关键。二者关系不能妥善处理,“三包”也就无法实施。(来源:广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