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剑锋)“现在学术方面的浮躁虚假已不是个别现象了”,昨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尚廉总结出“跑部钱进”等6大问题,并就此提出8条建议,呼吁遏制学术腐败。
昨日,黄尚廉委员告诉记者,当前一些科技人员科学道德缺失,社会不正之风正侵蚀到学术界,从项目立项到科技评奖等科技活动的全过程,都已或多或少的表现出浮躁虚假现象。
问题1
立项:“跑部钱进”现象
“主管单位定框框,专家评审走过场”。主要原因是中央政府主管部门及其主管人员拥有太大的资源分配权及项目审批权。现在有不少年轻的科技“老板”,他们的任务就是“跑部钱进”,通过各种关系拿大把大把的项目,层层发包,然后又把承包单位的成果集中到他们头上,成为他们拿更多大项目的资本。
问题2
研究试验:“虚而不实”
现在不少科技人员,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艰苦的试验研究,喜欢“虚拟”,喜欢“仿真”,“虚而不实”,“仿而不真”比比皆是。
学生应认真进行科学实验和沉到第一线去,但是整个学风如此,很难彻底纠正。
问题3
论文发表:投稿必录
由于中国科技评价的需要,近年来在国内召开的国际会议,其征文通知中往往标明凡是被录取的论文,SCI全部收录。但是知情人知道,会议组织者是用重金买通了SCI收录机构,因此只要投稿,必然收录。
问题4
验收鉴定:有求必应
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期,科技界风气正,验收鉴定结果是可信的,后来就不太可信了。现在有一些鉴定专业户,这些人凡是有鉴定都有求必应,而且必然签字画押。
问题5
评奖靠运作
过去所说的“立项靠关系,研究靠本事”,现在研究结果的评价已经不完全靠本事了。有些非常好的成果,由于运作不好而没有获奖,而有些不怎么样的成果,由于善于运作,甚至善于作假而获奖。我曾经受聘为国家发明奖评审专家,由于一个评审组所涉及的专业面太宽,我敢说没有哪一位专家对每一项发明都能够作出正确评价。
问题6
获奖:争名争利
有一些科研单位及其团队,在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尚能团结奋斗,一旦成果出来,争名争利,往往当国家奖励宣布之日,就是团队瓦解之时,确实令人痛心。
8大建议遏制腐败
建议1
现在每年网上都要对学校排名,政府各个管理部门,每年不下数十次地对学校进行检查、考核、评估、评比。为了维护研究院所与高等院校研究活动的正常进行,应当规范政府部门的各种评价工作。
建议2
凡国家重大项目的立项等工作,分别由相关科技管理部门、财政部门、责任专家、国家法定计量测试部门、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以及国家审计署组织实施。
建议3
凡国家重大科技计划立项,应聘请德高望重、相对超脱的国内外同行专家参与。专家在受聘期间,不得申报涉及项目指南中相关的研究课题,以杜绝专家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既是裁判员、又是教练员的弊端。
建议4
项目执行过程中,主管部门聘请责任专家督察,专家应当经常到研究现场调查研究进展情况,写出评估报告。财政部根据评估报告的结论,做出继续拨款或减少甚至停止拨款的决定。
建议5
应当建立为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服务的计量基准与测试标准,加强对计量测试单位的资格评定与建立资格认证制度。
建议6
对重大项目完成情况,根据项目性质,由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组织同行专家进行最终评估。而在国家层次的奖励类别上,逐步过渡到只保留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其他奖项全部取消。
建议7
国家应当立法,加大对高等院校,特别是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的科研机构与研究团队的投入,专门用于科技自主创新的能力建设,给予相应的人员编制与基本的研究经费。
建议8
国家应当遴选那些具有宽阔胸怀的人来担任科研单位的领导。领导们应当成为科学家的知心朋友,给科学家松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