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往年两会焦点多集中在“三农”问题、小康社会、宏观调控等宏大主题上不同,今年会场内外不约而同地关注着具体的民生问题:看病贵、入学难、房价高。这一变化在会前已有征兆——在“两会”召开前的一项网络投票调查显示,这三个问题跻身民众最关注的五大热点,并被新华社形容为压在百姓头上的新“三座大山”。虽然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这三大民生难题作出了缓解的工作安排,但讨论还是贯穿“两会”始终。“十一五”开局之年,三大涉及公共福利领域的难题也成了中国市场化改革必须跨越的三座大山。 本报将就此作系列报道。
怨声载道的教育
专家估计10年乱收费刮走2000多亿元,公共事业监管缺位
3月3日下午三时许,人民大会堂前,全国政协委员濮存昕刚一露面即被媒体围个水泄不通。“今年还会提交关于艾滋病防治的提案吗?”“不会,我今年主要关注的是义务教育问题。”濮存昕回答。
跟濮存昕差不多,今年“两会”上有大批委员代表均将视线转移到义务教育这个早有政策法律规定,却迟迟难以落实的国本问题上。国务院也早已察觉并拿出了应对之策。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郑重承诺——自2006年起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据测算,这一政策将惠及中国农村地区约一亿六千万适龄儿童。这也成了今年“两会”伊始最大的好消息。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全国政协委员,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陈伟明今年已是连续第二次提交关于取消学校乱收费,实现教育公平的提案了。“现在各个学校各种名目的乱收费非常普遍。中小学虽然被要求‘一费制’,但其中也有猫腻。学生家长负担很重,所以怨声载道,城乡皆然。”
诸多的埋怨都归结于一点,教育市场化改革的过度。“这不是某个人的问题,而是众多学校共有的问题。教育乱收费普遍化,有道德的因素——整个社会都比较功利化,也有制度的因素——很多学校的老师付出和所得不成比例,收入太低,校长就会想办法创收。虽然要求收费公示,但社会的监督还是不到位,也很难监管。”曾对此进行过专门调研的陈伟明认为,学校的灰色收入比媒体报道的要更严重。
“两会”期间,有媒体报道指出,据一些教育专家保守测算,10年的教育乱收费从中小学生的口袋里收走了2000多亿元。有网友说,教育成了暴利行业是国耻,就本质而言,教育乱收费说到底就是“利用公共权力牟取私利”。
医改到底怎么改?
医疗暴利与投入不足致民众看病难,卫生部建议搞平价医院
与教育乱收费相比,更让升斗小民难以忍受的,则是医疗行业的暴利。对这个问题的口诛笔伐始自去年的哈尔滨天价医疗案,在不满情绪骤然间被引爆后,即便是国家提出了“平价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等医疗体制改革设想,也很难“平息众怒”,反而成了另一场关于“医改”的论战,并一直持续到了“两会”上。
看病贵,究竟贵到了什么程度?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俞祖彭在政协大会上说,现在中国个人年均医疗费用的支出已由1980年的14.51元上涨到512.5元,26年增加了30多倍!
看病贵现象的背后,是财政投入不足,支出比例严重失调,管理体制不顺,药品价格虚高等诸多病因导致,解决之道也莫衷一是。“现在卫生部提出建平价医院,这个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解决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群众对医疗机构的意见太大。建平价医院的愿望很好,但平价谁来认定?如果公立医院都不平价,那该谁办平价医院?这都是比较令人困惑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王智琼对本报记者说。
虽然对国家提出的平价收费项目、社区医疗机构、社会救助制度等并无异议,但王智琼认为,即使中央的决策是对的,方向也是正确的,但真正做起来,也要有科学的规划、有力的措施和足够的投入。
越调控房价越涨
两会诘问之声频频,体现了公民权益意识提高
“两会”上,对于我国部分城市房价越调控越涨的诘问之声也频频出现。随后,代表、委员与专家们纷纷支招:取消预售制度,提高首付至五成,改经济适用房为廉租房等等调控建议层出不穷,不绝于耳。
在分析这三大民生难题为何会演变成新“三座大山”时,民政部社区专家顾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教育、医疗和房价三大问题完全是关系民生的三大基本问题,在国外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它们都是属于社会福利范围,不应该市场化。然而目前改革沿着产业化、高层化方向走,老百姓的负担加重,甚至承受不起,于是有了意见。
“这三个问题在今年‘两会’期间明显升温,可以看做是福利价值理念随社会经济发展逐渐深入人心,是公民权益意识提高的表现。以后,退休、养老问题都要相继提出来。”他说。
有媒体评论也指出,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时,往往出现贫富悬殊、失业增多、城乡差距拉大和社会矛盾加剧等种种问题。当前我国便恰好处于这“千元难关”,既是“黄金发展期”,更是“矛盾凸显期”。改革如今已到了攻坚阶段,再加上以往改革中有偏差,有失误,有停滞,攻坚难度明显增大。而这些坚固的堡垒,恰恰就集中体现在公共产品——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上。
危险的否定改革论
“十一五”关注民生福利,在公共职责与市场化改革间找平衡
“房改就是把你腰包掏空,教改就是把你二老逼疯,医改就是要提前给你送终。”这句网络“名言”极易唤起人们的共鸣,甚至会使人将改革的体制性弊端,统统归咎于市场化取向的改革。
最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剑阁便撰文提出,要警惕这种怀疑改革,否定改革的危险倾向。新“三座大山”的出现,不可避免地会将人们的思路带回到重估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利弊得失问题上。“现在有些人说这项改革不成功,那项改革不成功,而且都是‘市场化’的错。我觉得这种批评不是很公正,而且过于简单化。”李剑阁在文章中说。
以医疗改革为例,李剑阁分析了其存在的巨大难度。“有人提出搞全民医保,全部由政府包下来。这个说法非常地动人,因此网上支持率非常高,但是算过账没有?大概需人均2000元的医疗费用,已相当于中国2004年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的总开支。”
在3月6日“两会”记者招待会上,面对记者关于房价问题的提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首先便试图引导人们更多地关注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变化”和“结果”。“我国从原来的福利性分房到货币化改革的结果是什么?1978年,我们城市居民人均建筑面积只有6.7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是8.1平方米。到了2005年底,城市居民住房人均建筑面积达到了25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了29.7平方米。”随后,他将当前房价仍居高不下的问题定位在“发展中的问题”,并详细阐述了下一步的调控措施。
改革的实质是对体制的选择和权衡,从这个意义上说,新“三座大山”问题在这次“两会”上的集中爆发,让中国这三大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再度回归到了原本的制度设计问题上,不能不说是一个积极意义所在。让人欣慰的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中央政府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在政府公共职责与市场化改革的尺度把握上,都在国力有限、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做出了艰难的抉择。虽然这些措施未来还有待进行进一步的定性定量分析,尽管还不能一步到位地解决所有问题,但至少让人看到了希望所在。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李斌 严艳 韩福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