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县书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掘农村消费潜力,保障农村消费安全,是此次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讨论的热点。而这两个问题又是紧密相关的。
占全国人口70%的农民只消费了全社会30%的商品,是政府面对的一大难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目标,就是促使农村消费成为未来5年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与此同时,据商务部去年对全国1万户农民进行的问卷调查,75%的农民买过假冒伪劣商品。实际情况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此,商务部从去年2月开始推出一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意欲一石二鸟,通过扶持发展横跨城乡的标准化的现代流通企业,既拉动农村消费,又改善农村消费安全。该工程力争在2007年年底在全国建设25万家“农村超市”,让农民能够就近买到放心的商品。在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也肯定了该工程对拉动农村消费的意义。
但我们也有疑虑。疑虑之一是,政府重点扶持某些商业企业在城乡布点,选择的标准和程序够不够公正、开放?对那些未进入政府扶持范围的企业来说,会不会不公平?本来,一个充分竞争和规范的市场,应该可以带来合乎消费者需求的商品,在农村也不例外。但是为什么现状并非如此?农村市场缺乏监管,竞争不充分、不规范是一个重要原因。
疑虑之二是,如果不在农村市场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竞争,我们很难相信,把小店改为“超市”就能“让农民就近买到放心商品”。店面气派了,店里的东西就能让人放心了吗?
最可怕的结果是商品更贵了,质量仍然没保证。果真如此,扶持投入上百亿元就不值当了。
所以,拉动农村消费、改善农村消费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超市下乡之时,市场监管也要一同下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