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 由: 关于实施面粉强制性营养强化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国家粮食局研究办理
提案人: 冯平
内 容:
一、我国营养和健康存在较严重问题趋势不容乐观根据我国最近开展的全国营养和健康调查报告,我国微量营养素缺乏问题较为普遍,与微量营养素缺乏相关的慢性疾病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些甚至在迅速增长。 数据显示,全国居民维生素A(视黄醇当量)、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摄取率分别是推荐量的59.8%、76.9%、61.5%;我国无论城乡,钙摄入量都与需要相差悬殊。推荐量是标准人日摄入800毫克钙,可是我国居民实际摄入量是:1982年694.5毫克:1992年405.4毫克:2002年390.6毫克,呈逆向发展趋势;铁缺乏问题仍未得到明显好转。
相应地,农村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体格和智力发育将终身受损)和低体重率分别为17.3%和9.3%,贫困农村分别高达29.3%和14.4%;生长迟缓率以1岁组最高,农村平均为20.9%,贫困农村则高达34.6%;全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和血脂异常人数己各达1.6亿;糖尿病患病人数2000多万;超重和肥胖人数共计2.6亿多。更为严重的是,近十年我国各类非传染性病症的发生大都以31%,50%,甚至97%的速度迅猛增长。这种状况是对我国国民素质和健康的巨大威胁,也是对公费医疗体系和医疗保险事业的严峻挑战。
二、面粉营养强化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改善营养的三条途径即合理膳食、食物强化和营养补充剂。合理的膳食是改善营养最主要的途径,但是由于受到经济条件、饮食习惯营养知识和时间精力等限制,实行起来比较困难;实行食物强化成本低、见效快、易操作,它对解决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贫困地区的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都是非常适宜的;利用营养素补充剂也是一种能够迅速见效、方便易行的方式,但是由于价格较高一时还难于普遍推广。我国应首先全力推行面粉强化。以面粉为载体添加中国公众普遍缺乏的微量营养素维生素Bl、B2、叶酸、烟酸以及铁、钙、锌等微量营养素。面粉是我国人民,特别是北方地区人民一日三餐的主食品。通过面粉强化,使人们通过日常的主食就可以摄取到满足人体健康需求的营养。由于营养素价格便宜(每公斤面粉中添加的营养素不超过0.03元人民币,以人均年食用面粉100公斤计,食用营养强化面粉仅比普通粉多支出3.00元。平均每月多花不到0.30元钱),又是在面粉厂按一定比例添加好,并且强化后的面粉基本没有感官变化,所以具有经济、简便和安全性,消费者易于接受。实际上,这种所谓强化,只不过是针对面粉加工过精过细造成的微量营养素损失(大约损失80%)的一种补偿式的恢复而已!
我国自2002年10月启动了退耕还林补助面粉营养强化试点,在国家粮食局、卫生部、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等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检测结果说明,食用强化面粉对改善营养是有效的。据中外联合考察团实地调查,试点当地群众普遍接受和欢迎。
三、面粉强化是各国政府改善公众营养的普遍做法]基于对公众营养重要性的认识,许多发达国家从三、四十年代就开始采取各种措施改善国民营养、提高国民素质,效果非常显著。例如,原来平均身高低于我国的日本,由于注重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采取营养干预措施并加强体育锻炼,其45岁以下成年人的平均身高已经高出我国同龄人:而且,身高增长的幅度也明显高于我国!再如泰国,由于政府重视并大力开展营养工作,在经济起飞之前使营养不良发生率由40%下降到10%,为其后的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上世纪40年代起,各国普遍采用的是食物强化,主要是面粉强化的办法改善公众营养。目前全世界有80多个国家用立法或者倡导方式推行面粉强化。
四、必须以强制性方式保障公众营养改善和民族健康实行面粉强化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好事,但也是一件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紧密配合的系统工程。面粉营养强化及改善公众营养是政府保障国民健康,提高国民素质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都是以立法或相应的形式予以强制实施,而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运作。同时,只有强制施行,才能保证市场上所有面粉进行强化,使真正需要救助的、低收入人群得到有保证的供应。
我国早在几年前就颁布了在食盐中强制加入碘的法规,对提高全国居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全球得到了高度评价。但是,我国公众普遍缺乏的微量营养素不仅仅是碘。因此,提请由国家粮食局牵头负责国务院关于强制实施面粉营养强化条例的起草工作,并上报国务院尽快颁布实施,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长久发展做一件实事。很明显,药品和仪器检验收费收入是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药价虚高和滥用各种医疗检查成为了补偿机制不健全最突出的表现。
2、公立医院自我约束机制逐渐淡化。由于公立医院日常运转的资金投入主体主要为医院自筹,过去许多加强管理、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的措施,如强调诊断符合率、单病种医疗费用等已逐渐淡化。
3、公立医院设置不当,加剧了看病难。农村医疗卫生状况严峻,城市中社区医疗机构也不足,患者大量涌向公立医院,许多大医院一号难求,最终导致医院在医患关系中始终处于强势地位。
为改善公立医院运转机制,有效缓解看病难问题,我们建议:
1、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应逐年增加。公立医院不同于企业,其公益性决定改革方向应以政府为主导,而不能过分强调市场主导。
(1)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应根据GDP比例,并通过立法程序为政府投入比例提供法律保障,在条件许可时可将投入数额列入年度财政报告,并予公布。
(2)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拨付应主要通过投入医保基金,使参保人直接受惠,公立医院通过医疗服务获得日常运转经费。政府财政投入医保基金后将形成政府财政、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医保基金的局面。
(3)政府对公立医院的项目资助应与上述款项分开,并视可支配的财力以及社会对公立医院的实际需求确定,项目资助需有公开的论证程序。
2、建立对公立医院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的约束机制。
(1)政府主管部门可按不同地区提供三年来治疗某一疾病的社会平均价格,作为医保或保险公司支付医院的依据,为按病种拨付创造条件,促进医院降低成本。
(2)在政府指导下成立由专家组成的非营利性公立医院管理监督机构,按10%或5%的比例,定期和不定期抽查公立医院(包括接受医保的非公立医疗机构)诊断符合情况。发现有错误诊断而骗取医疗费用者,按骗取费用的10倍或20倍从该医院医保拨付总额中扣除。
(3)在公立医院自愿的基础上成立地区性医院协作组织,统一从药厂和医疗器械生产厂家直接进货,以进一步降低成本。
3、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目前,我国社区卫生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
(1)继续完善社区医疗服务网点建设,只有良好的卫生资源进入了社区,才能保证群众小病不出社区,才能减少群众医药等费用的支出,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并且带动整个城市卫生结构、功能、布局的调整和优化,打牢预防保健工作基础。
(2)逐步建立社区和医院双向转诊制度。双向转诊可以从制度上保证所有的病人先进社区,如有必要,直接由社区医师与三级医院的专科医师联系。专科医师在会诊后,或诊断、治疗后再由专科医师直接与社区医师联系。双向转诊制度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医疗机构的作用,大大降低医疗成本;也可以大大减少大型公立医院对低水平的医疗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