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 由: 关于加快建立我国粮食生产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农业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研究办理
提案人: 民建中央
内 容:
2004、2005年,我国农民收入连续两年出现持续增长势头,但粮农增收的长效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 为此,我们建议:
1、继续完善有关惠农政策,稳住粮食生产的好势头。要以真正种粮户为直补对象。完善粮食直补政策,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以真正的种粮户为直补对象,让粮农真正从中受益并进一步提高种粮的积极性和再投资能力。
按产粮多少确定直补金额。粮食直补以粮食产量为依据,粮多就多补,粮少就少补,优粮就优补,不产粮就不补。逐步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规模,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建议成立由农发行和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补贴发放模式,将直补资金打入储蓄存折,农民自由领取。抓紧研究制定《农业补贴条例》等法律法规,推进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2、稳住粮食价格,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健全主要粮食品种的最低收购价制度,逐步扩大涵盖的粮食品种和区域范围,合理确定最低收购价标准和公布时机,最低收购价操作体系。
建立粮食宏观调控机构,对农业、粮食、粮食安全与宏观调控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建立粮食安全调控机制。坚决改变高价进口、低价出口笨拙行为。粮食进出口企业建立协会,进行行业自律,防止恶性竞争,损害民族利益。充分利用粮食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降低粮食风险。
3、控制农资价格和平稳农民日用消费品价格,降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成本。国家可采取多种措施加大生产资料的宏观调控力度。一是完善农资进出口体制。组建农业生产资料协会,统一对外报价,防止恶性竞争。严格控制紧缺品种出口,从源头上控制农资价格;二是建立淡季储备补贴制度,遏制生产资料上涨的势头,统筹考虑资源价格、粮食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平衡关系,建立对农民实行农业生产资料的直补机制;三是指导农民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提高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
在农村日用工业消费品市场方面要以扩大连锁经营、重点加强便民设施建设为主,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商品消费品分销渠道,发展销售代理制等营销方式,方便农村居民消费,提高农村市场的运作效率。
4、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家庭经营收入。优化品种结构,扩大优质粮食品种面积;依靠科技推广节水、节肥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优化家庭生产经营结构,推行一村一品,适度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发展畜牧业和家庭工副业。特别是发挥粮食主产区粮食和作物秸秆丰富的优势,发展草食畜牧业,充分利用作物资源,提高农民收入。
5、大力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土地流转。通过发展县域经济,农民职业培训,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和向城镇转移,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创造良好环境和提供优质服务。贯彻实施《农村土地承包法》,建立起规范有效的流转管理工作规程和工作责任制。
6、重新构建农技推广体系,做好农村职业教育。适应当今科技发展与经济迅速增长的需要,重新构建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首先,建设和完善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按照稳住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政策,将公益性推广队伍纳入县级财政,增加经费、补足人员。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县直管乡镇农技站的领导体制。其次,建立多渠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
做好农村职业教育。农村中小学建设好学农基地,设立农业技术课程,落实绿色证书制度。实行乡村农业中专教育工程,农业中专为每个村庄培训2-3名具有中专学历的农业技术人才。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要抓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鼓励私人对一些小型水利设施进行投资。建立农民用水协会,民办公助,解决中小型水利建设难的问题。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大力推广沼气使用,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8、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主产区工业化水平。粮食主产区在产业选择中要兼顾高利润、低消耗、少污染、占地少的高新技术,能够促进农产品增值、稳定农业收入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便于产业集群和家庭经营的传统产业。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应该重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推进农村组织创新,鼓励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其快速发展。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兴办流通或加工企业,形成以合作社为主体的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体制。
加强金融对粮食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资金支持。由金融机构对粮食收购规模较大的粮食企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直接授信从银行贷款,以降低企业利用贷款的交易费用;对粮食收购占用资金较多、占用资金时间较长的企业,可考虑实行贴息或低息贷款,以降低企业储粮成本。
9、全面理顺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国家的利益关系。逐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特别是产粮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按照产粮大县的粮食总产、农村人均产粮或粮食商品量(率),并参考地方财政收支状况等因素,综合确定财政转移的额度。
结合财政体制改革,可考虑在粮食主产区,率先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改革,增强县域经济发展能力,进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在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的安排上,向粮食主产区进行倾斜,降低产粮大县的项目资金配套比例。提高中央和省级财政在项目资金安排中的比例。完善农产品出口退税政策,减少产粮大县出口退税分担份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