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 由: 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从学生抓起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教育部研究办理
提案人: 海飞、赵勇、田向利、崔波
内 容: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未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依赖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而且浪费现象严重,导致资源约束的矛盾十分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加剧。严峻形势表明,如果不重构节约型和高效率的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所需的资源就只能过分依赖国际市场,这样,风险很大,国家经济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21世纪头20年,我国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因此,必须倡导节约,倡导循环经济范式,使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节约型社会要靠全社会的努力,其中加强对青少年节约意识教育是一个重要环节。当前绝大多数的城市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相对优越,父母娇惯,这就使得很多青少年感觉不到国家资源的短缺,意识不到浪费带来的危害,很难把节约资源变为自觉的行动。如果每一个孩子从小就具备勤俭节约这一优良的传统美德,不仅将使孩子们的一生受益无穷,而且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在长时期内的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节约教育是社会的重要任务。
我们认为,对孩子的节约教育,一要从娃娃抓起。脑科学证明,孩子3岁的时候,大脑已经发展到了50%,到8岁的时候达到了80%,幼儿园教育就应加入注重节约的内容。办学单位要有节约意识,不仅办幼儿园要节约,而且要注意儿童自费项目的节约。到小学,孩子已有一定的零用钱,在家里的地位也不断上升,这时更要培养孩子节约的习惯,树立节约意识。在儿童教育上不宜只讲地大物博,还应讲我国的人均资源十分匮乏,让孩子从小树立资源的危机感。同时要介绍世界上第一、第二世界的大国也十分重视本国资源节约的情况。
对孩子的节约教育,二要从小事抓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妨要求孩子从身边的小事——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滴油、一粒米、一块煤做起,使孩子们从小养成“吃饭不剩、螺丝钉不丢、钱不乱花”的好习惯。还应充分利用青少年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学校等场所,邀请大气、地理、林木、水、矿产等多学科的环保工作者给青少年的节约资源意识“充电”,让青少年明白什么是宏观上的大节约,什么是微观上的小节约,如何辨证地对待节约的“大”和“小”,让青少年懂得环保和节约的相辅相成关系,用先进的环保理念武装他们的头脑,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习惯和责任感。
对孩子的节约教育,最重要的是从学校抓起。一个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到他读完大学,几乎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学校是孩子的神殿,尤其在年幼阶段。要培养青少年的节约意识,学校义不容辞是主课堂。教育学生节约,学校要做出表率,例如,学校要教育学生节约纸张,可将上学期用过的练习簿上的白纸订成草稿簿和笔记簿;要求学生少买教辅材料,凡是买了的要充分利用;要教育学生珍惜铅笔、圆珠笔、橡皮、尺子等文具,不要轻易丢弃;吃饭不要剩下饭菜,不要硬性规定每年要买校服,等等。因此,每个学校都应开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国情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环保意识,如今大、中、小学的很多课本知识都多少和节约有关,作为老师,只有提高自己的节约意识,然后才能自然地熏陶学生。其次,学校的行为和规定应该与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保持一致,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学校理应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发挥示范作用。
现提出如下4点具体建议:
1.在中小学,尤其在城市的中小学普遍开展“弘扬民族精神,创建节约型校园”的活动。要求学生发现身边的浪费行为,提出节约方案,通过活动,使节约能入脑、入心,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同时在研究节约方案的过程中,还能让学生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提出的浪费问题,学校要积极整改,制订节约措施,让学生意识到节约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2.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创建“节约型家庭”和“节约型社区”的活动。要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发挥作用,以调查小组或研究小组等形式,调查与宣传居民和社区中节约资源、可持续消费方式的先进经验,帮助家长和社区制订节约型家庭与社区建设的方案。
3.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讲述节约问题。让学生了解我国和世界资源、环境被破坏的严重情况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等,政治、语文等课程自有可讲的内容,数学也可在应用题中放入节约问题,政治学知识课程更应讲解一些节约和环保的措施,分析一些劣习造成的危害等。
4.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大学和城市中、小学普遍开展“节约之星”(星即明星)活动,树立青少年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