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 由: 关于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财政部、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分别研究办理
提案人: 林栖凤
内 容: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进入科学、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是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多地区还很落后,极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已到了必须大力发展的时期。
一、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时机和挑战。
1.中央高度重视和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国家对发展职业教育日益重视,并不断完善其法律法规。1996年9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职业教育法》,第一次把职业教育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确立了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学校的法律地位。2002年4月,教育部启动了“四项工程”(即:调整职业教育布局;调整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培训;设计成人远程教育规划。)调整职业教育布局,将“普通中专”、“技工学校”、“高职”、“大专”等,统称“高职”,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调整和投入,扩大招生规模,将职业教育推到了发展的新阶段。2005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10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第30条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11月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确定了新时期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会上强调,各级政府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同时,国务院决定,“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充实教学设备,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可见,国家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日益高度重视,法律法规也不断完善,这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急需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在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增长和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力度不断加大的今天,我国已出现技术工人极度缺乏的状况。以广东为例,2004年“珠三角”一带技术工人缺口达200万,而有的省(如海南、四川、贵州等)农村却存在大量的失业人员和许多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的情况。同时,随着各地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对掌握专业技术和技能的生产一线工作人员将大量需求,迫切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以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
3.转移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任务艰巨。
全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时期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广阔而持久的空间。例如,海南农民大约占全省人口的70%,现有农村从业人员约250万,占全部从业人员的67.4%。按照目前的自然增长率推算,到2020年全省农村劳动力将达到约318万。如果海南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依据较为合理的农业劳动生产力测算标准和现有的土地承载力,并考虑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等因素,农村仅要120万左右从业人员就足够了,剩余的200万左右劳动力亟需转移。这就要求从现在开始每年需要转移约12.5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任务十分艰巨、紧迫。如果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转移出来,农村的全面小康就难以实现。然而,目前外出从业劳动力普遍呈现为低学历、低技能、年轻化。(即: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外出从业劳动力高达了71.7%;受过专业劳动技能培训的占15.7%,其中受过农业职业技术系统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16-30岁的占全部外出从业劳动力的80.3%。)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不仅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增收,也严重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制约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对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二、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轻农村职业教育思想观念严重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第一,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政府部门普遍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重普教、轻职教;重升学率、轻素质教育”的思想,热衷于城市中重点名校和示范校建设,只看到普通教育为升学服务的功能,忽视农村农业对教育的需求。一直以来,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甚至许多公办的农村职业学校获得的经费仅能维持日常运转,根本无法满足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更新、实践教学条件极差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1998至2002年,海南省地方财政预算安排用于农村职业教育的事业费用共3.8亿元,以全省81所中等职业学校算,四年每所职校平均仅得469万元。农村职业学校长期处于小、散、弱状况,如儋州市现有人口88万,但无一所职业学校。我省11个贫困市县独立设置的职业学校只有3所,其余9所都是挂靠在普通中学。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很小,除保亭县(816人)、陵水县(306人)、乐东县(168人)、五指山市(138人)、屯昌县(131人)等市县外,昌江、白沙、东方、琼中、定安、临高等市县都不足百人,与一个几十万人口的县很不相适应,与当前形势的发展很不相协调。
第二,农村职业教育入学率低。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农村职业教育一直保持轻视状态,新闻媒体也极少宣传,导致了农民普遍不认识、不理解、不信任职业教育,他们认为现在大学都难找工作,进职业教育又有什么用呢?这导致了农村职业教育入学率低。截止2004年底,海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有81所,在校生共51191人,平均每所学校的在学生仅632人。甚至一些职校在校生仅几十人或100多人。形同“空壳”。
第三,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村职业教育的不重视和认识不足,导致在政策制定上存在明显的偏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长期来一直关注初中升普通高中的升学率,各中学本身也只重视本校多少学生考上省重点和市、县重点中学,竭力动员学生报考普通高中,并把它作为评定一所学校办学好坏的重要指标,没有把升入中职校同升入普高一样作为衡量学校办学业绩的指标,严重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2.现有农村职业教育结构欠合理、学科不健全、专业设置单一。
目前质量低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较多,且学科不健全、专业设置单一,这明显是与市场对技术工人巨大需求不相适应。以海南的洋浦港为例,近几年来,该开发区的一些生产企业招聘职员在海南根本招不到,只好到内地各省招聘。如金海纸桨所吸纳的工人中,内地工人已达80%以上,远远超过本省工人。
3.农村职业学校管理水平低下和教育力量蒲弱,难以达现代企业的岗位要求。
新型工业要求企业的现代化程度很高。因此,对岗位的要求高必然要求员工的素质要高,这需要农村职业学校在改善办学硬件的同时,要抓好学校管理和师生教育。但由于长期以来,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疏于管理,只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不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育,加上学校没有好的育人方式和育人环境,所以,学生们大多未能提高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和人文素质,未能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精神面貌、文明守纪、诚信敬业、吃苦耐劳的品质,毕业生往往不受现代企业欢迎,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的长远发展。
三、建议
1.政府领导负起责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政府部门要转变“重普教、轻职教,重升学、轻就业,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倾向,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建议各级政府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的要求,切实负起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把农村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考核干部执行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要以《决定》中提出的“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为目标,及时采取措施调整结构。加强城市职业教育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支持、辐射和服务。通过政策导向,大力宣传,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调动社会力量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2.增加财政投入,建立多元化办学和投资体系。
(1)根据各类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培养成本、专业优势、发展前景,重新核定政府财政拨款标准和数额,保证职业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并且逐年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
(2)制定有关优惠政策鼓励支持社会力量、私人和企业办农村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和投资的多元化。鼓励校企联合办学,推行“定单”培养、“公司+农户”等办学模式,以缓解职校资金不足和实训基地缺乏的问题。
(3)对财政收入困难的县,要加大中央和省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地方发展职业教育。
(4)政府监督部门要加强对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的监督,确保教育经费投入有效用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各类培训。力争在全省每个市县建设一所示范性的、综合性的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3.加大资源重组。针对农村职业教育小、散、弱等特点,建议对农村职业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对一些发展弱、小、差的职校可采取合并等方式,集中力量办有示范性作用的中等农村职业学校,为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供改革经验。
4.要以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为目标,农村职业教学要根据市场需要和供求信息自主调整专业设置和加强对课程的内容选择、安排方式等的不断改革,保证培养目标与市场保持一致,实现培训就业对接,例如针对我省目前缺少工科类农村职业学校的状况,有必要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向工科类倾斜。推进“订单培养”或与企业联合办学,为行业企业输送适合他们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针对我省目前缺少工科类农村职业学校的状况,有必要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向工科类倾斜,以便与发展新兴工业省的目标相吻合。为学生顺利就业创造条件。
5.完善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实现培训就业对接。
严格实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不仅关系到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更是关系到现代劳动者素质的大问题。要加大劳动监察的力度,对劳动部门明确规定的90个职业(工种)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对于一般职业(工种),必须从取得“两证”(职校毕业证、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通过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引导人们增强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自觉性。
6.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通过组织对口支援,定点帮扶等形式,帮助、扶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城市重点职业学校要通过结对子,合作办学等形式帮扶农村薄弱职业学校。对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培训证书的毕业生,要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就业部门要加大推荐力度,一方面向本省企业推荐,另一方面也要向省外推荐。对回乡务农的毕业生,各有关部门要为他们在租赁土地,提供良种、技术、设备等方面给予优惠。各级金融部门应优先为他们提供生产开发贷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