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案第0665号
案 由: 关于加快我国中医药人才建设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国家中医药局研究办理
提案人: 姚守拙
内 容:
当代中医药学正面临着现代医学、国际汉医学和世界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 中医药学能否迎接挑战的关键是人才建设。各级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及教育部门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把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技术素质、造就一大批高层次的学科带头人放在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首位。
一、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中医药大专院校教学的教程及内容结构不合理。
中医药大专院校教学的教程及内容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教材内容西化(40-50%西医课程,50-60%中医药课程),中医药教学模型少,实习、见习不规范,使学生概念模糊,易于混杂,形成中医不能通晓,西医无法与西医院校学生相比格局。
(二)中医药人才大部分有西医化趋势
因为用西医手段医治往往比用中医手段医治见效快,而且收费也高,大部分中医院一方面为赚钱,另一方面也为迎合病人的医疗需求,实际上是“打中医的牌子走着西医路子。”但它们的西医知识层次又难以达到西医院水平,很难应付临床要求,长此以往,中医不中,西医不通,确实是名符其实的“四不像”,造成专业中医药人才断层。
(三)名中医奇缺。
名医是医院品牌,医院文化更是名科名院的基础,也是占据市场、参与竞争的法宝,但目前市、县级中医院名中医太少,经验较为丰富的中医师也是屈指可数,医院品牌效应难以凸现,中医药作用难于体现,人才难以形成梯队。所谓以名医成就名科、打造名院都成空话。
(四)中医药人才临床经验相当匮乏。
中医药是一门经验学,它是先有经验而后上升为理论的,故中医药人才跟师学习,积累临床经验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大部分医院没有制定大专院校毕业生跟师学习及名医带徒的措施,毕业生也不善于主动找名中医学习诊治经验。长久之后,会自动放弃用中医药治疗,运用西医药处理。这种情况在中医院相当严峻,给中医药发展带来巨大的危机。
(五)中医药晋升考试不规范。
卫生主管部门在对中医药人才考试考核时没有纯中医药化而是出50%中医题,50%西医题,造成中医药晋升人员学习负担加重。使中医药晋升合格率明显低于西医。同时,专家出题目不规范,出偏题,出怪题以示自己水平,严重影响考生积极性,更重要是阻碍中医事业的发展。
二、关于加快中医药人才建设的建议
(一)改进诊治教学模式。
推行辩证与辩病相结合的诊治模式是促进发展中华中医学药学的可行之路,也是现代名中医走过的路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中医少了辩病就少了由现有客观向深层细化的认识,医生少了辩证就失去了辩证治阴阳为纲,多元用药的思路,二者结合才是诊治疾病发展医学的最佳方法。力争8-10年内中医院临床采取辩证与辩病相结合的诊治方案,从理论到应用促进中华中医学的早日腾飞。
(二)完善中医药晋升考试考核制度,让更多人才脱颖而出。
目前,我国中医药晋升高级职称考试考核存在许多问题,不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要解决这一问题,第一,考试内容完全纯中医药化;第二,考核要按中医四诊进行搜集资料,参考现代检查手段;第三,中西医结合专业考试内容应为70-80%中医药,20-30%西医内容。第四,考试与考核应改为总分合二为一,其中考试占40-50%,考核占50-60%;第五,注意分级出题,如:大专院校考试内容重科研新进展,基层医院(市、县级)重在临床、重在常见病、多发病,结合新进展,晋升高级职称,考试与考核中专科分应占60%以上;第六,专家在出题时不要出“偏题”及“怪题”,以示自己水平。
(三)大力在各级医院培训“名中医”,实施“名医”战略。
各级中医药行政单位及医院应制定长远的中医药名医建设方案,在培训中注重跟名师,读经典,多临床,多分析,善总结,不断提升,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四)加强医学继续教育,不断提高知识涵盖量。
作为新时期的中医药人才,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来完善自身知识结构,造就复合型人才。因此,要求中医药人员除学习中医、西医专业之外,还要学习管理、人文、心理等方面知识,补充自身综合血液,提升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增进学术及市场驾驭能力,树立良好的中医药品牌形象。
(五)坚持特色立院,打造中医名科,铸就百年名科。
中医药人才发展与建设除从学校系统学习及自学外,医院是中医药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更是人才成长的摇篮。因此,作为中医药医院管理者,应树立起特色立院、打造中医名医、铸就百年名院的发展思路与理念,这样才能让中医药的有识之士拥有良好发展环境,中医药人才建议工程才会快速、平稳、推进,中医药事业才会发展持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