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开博”非偶然,已成民意新倾听方式
不管何种方式,亲力亲为探民情均是负责任态度
两会期间,满城热议的除了代表们带来的民生提案外,恐怕当属温度持续升高的“博客”。
来自广东、正在北京参加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邓明义向大会提交建议,希望总理能开通听取民意的博客。 “博客”,这个新兴事物,能否准确地传递信息、能否成为一条倾听民声的有效渠道?昨天,记者采访了省、市的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拉近距离,代表网友可互动
两会的博客网热闹不已,汇集了包括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等十多位全国人大代表的博客。在代表开博客开得如火如荼之际,广东各级人大代表也一直关注“博客”这种获取市民意见和建议的新途径。
“‘博客’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拉近了官员代表与老百姓的距离”,省人大代表辛瀑表示,他比较接受这种与百姓“亲密接触”的互动模式。
前天,邓明义强调,如果温总理和各级官员开通博客,不仅利于政务公开透明和直接了解民意、减少行政成本,还可以拉近领导人与普通民众的距离。
不少代表委员都认为代表“博客”值得一赞,广东各级代表的博客陆续开通:3月12日,深圳市人大代表杨剑昌的博客“接待室”“开张”……
眼睛耳朵,关键要真正利用
“落实”到自己身上,也有部分代表委员表示可能要缓一缓。从事法律行业的广州市人大代表朱永平说,他每天的工作量很大,主要提的都是法律行业问题,受专业限制,有些领域并不擅长和关注。
博客网络监管难也是代表们考虑的重要原因。广州市政协委员李伟成认为,尽管博客也是民情民意的来源,但网上留言良莠不齐,把整理、翻阅博客的时间花在实地考察和思考上更有价值。“代表、委员获取民情民意的方式和途径应来自亲力亲为的调研”,李伟成表示,“这样的提案才有说服力,而博客可能做不到”。
面对广东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务实的调研风格,有市民认为,博客开也无妨,能为代表委员多生一双眼睛、多长一对耳朵。对此,也有网友认为:“负责任的态度是,博客开了就得自己看,不能交给别人打理。如果不能负责到底,真正利用起来,这个博客不如不开。”
本报记者 童雯霞 实习生 黄文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