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健
编者按:2006年,注定要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留下重重一笔。全国科技大会拉开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序幕,《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制定的战略部署将从今年开始贯彻落实。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工作者肩负着怎样的使命?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科技界应当如何作为?“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科技工作酝酿着哪些新的突破?近日,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科学技术部部长徐冠华。
科技工作的三大重头戏:提升创新能力,加强体制创新,优化创新环境
记者:作为科技部部长,您一直很忙。如今,您更是忙得不可开交。请问未来一年您将忙些什么?科技部将忙些什么?
徐冠华:全国科技大会确立了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体现了党和人民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作为一名长年奋斗在科技战线的老兵,我跟大家一样备受鼓舞,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用15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是一项极其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极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界任务紧迫,千头万绪。在今年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科技部将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把体制创新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杠杆,把优化创新环境作为加强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三大着力点: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强社会公益类研究,超前部署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
记者: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寻找突破口?
徐冠华:实践证明,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十五”期间,通过12个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取得了2000多项重大研究成果,研制了700多项国家标准,形成了上千项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有力地带动了相关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我们要充分借鉴这些成功经验,分期分批启动实施一系列重大科技专项,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
同时,我们将大幅度增加社会公益类研究的投入力度,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和医疗卫生等重点领域,组织精干科技力量进行重大技术攻关,扭转社会公益类研究工作相对薄弱的局面。我们还将超前部署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在继续支持项目的同时,增加对基地和队伍建设的稳定支持,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提供一个“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环境,着眼长远提高创新能力。
体制和机制创新的重要任务:优化配置科技资源,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记者:您曾经说过,体制和机制创新是加强科技创新的主要驱动力。现阶段科技体制和机制创新的重点有哪些主要方面?
徐冠华:当前在科技宏观管理方面,部门间的统筹协调还比较薄弱。科技资源配置的重复分散,一直困扰着科技界。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部门、行业以及地方的协调配合,加强国家科技计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中,加大部门和地方参与的力度,实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结合,中央与地方科技力量的结合,军民科技力量的结合,优化配置科技资源。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目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要围绕这一目标,通过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科技计划等方面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技术集成应用的主体。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要向企业开放,在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领域,建立由企业牵头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并通过多种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建立各种技术创新组织。
优化创新环境的有力举措:继续推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深化科技评价、奖励制度和科技人才管理制度改革
记者:您最近提到,要将科技平台建设计划与“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973”计划一起列为国家主体科技计划。这是否意味着推进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将成为优化创新环境的一大重点?
徐冠华:是的。从2003年开始启动实施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不仅使大量分散的科研数据、资料得到集成,促进了科技资源的积累、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也为广大科技人才特别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提供了一个步入科技殿堂、参与公平竞争的环境。这方面的工作,今后还要继续稳步推进。
优化创新环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深化科技评价、奖励制度和科技人才管理制度改革,优化学术环境和人才成长环境。近年来,我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咨询专家制度,强化同行专家网络评审,扩大海外同行专家评审,实行专家回避制度,加强候选人资格评审,专家信用管理制度,促进形成国家科技奖励自我监督与社会监督机制,坚决扭转项目提成等违规行为。这些举措,对扼制学术浮躁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科技界激起了强烈反响。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这些制度,建立健全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学术评价体系,创造公正公平的学术环境。
作为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科技部要从自身做起,把科技管理的重心切实放到统筹全国科技规划、宏观协调上来,放到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上来,强化国家科技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宏观管理,努力形成科技界自主创新万马奔腾的新局面。
《人民日报》 (2006年03月23日 第十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