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国家审计署以2006年第1号审计公报的形式,发布了《200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纠正结果公报》。这是自审计公报制度建立以来,审计署首次发布审计整改情况公报。
这几年来,审计署每年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年度审计报告,几乎都要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审计风暴”。 社会各界在为审计署敢于顶住压力,依法严格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击掌叫好的同时,也为一部分审计出来的案件最终“没了下文”,为某些被审计单位“年年审年年犯”感到十分困惑以至愤怒。现在,审计署首次发布审计整改情况公报,虽然向公众交代的主要是被审计单位对其2003年的财务问题的整改情况,看起来时间“拖”得似乎长了点儿,但毕竟结束了中国有审计报告而无审计整改报告的历史,为今后审计监督“善始”更要“善终”开了个好头。
回顾近年来的审计执法情况,有三个关键问题值得认真总结。第一个问题是“审计谁和不审计谁”。审计署的工作简言之就是“查账”,一个单位尽管自己认为没有任何问题,但突然被告知今年审计署要来“查账”,多少都会感到有些紧张。所以,决定某一年审计哪个部门和不审计哪个部门,显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去年初,审计长李金华表示,审计署以前主要审计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最近两三年开始涉及一些中央部门,包括中央组织部、宣传部等,都将被纳入到审计范围之中。也就是说,按照法律规定,任何单位都没有“审计豁免权”,今年这个单位被审出了问题,明年也许就该轮到另一个单位“紧张”了。
第二个问题是,审计报告能不能公开发布?自1998年李金华担任审计署审计长以来,审计机关每年都查出多起大案要案,包括1999年审计三峡移民资金和移民建镇资金的挤占挪用问题,2000年审计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债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的使用问题,等等。但一开始审计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只是“秘密报告”,并不能向社会公开发布,后来在中央高层的大力支持下,每年的审计报告才得以公布于天下,审计署掀起的“审计风暴”,因为有了公众的关注与参与,才具有了更大的威慑力与影响力。
第三个问题是,审计整改结果要不要公开发布?审计署此次发布2004年度审计查出问题的纠正结果公报,意味着这个问题也已经得到解决,那就是作为审计报告的“下文”,审计整改结果和查处结果也应当像审计报告那样大大方方地公之于众。通过这个整改结果公报,人们知道了清华北大等18所高校被查出乱收费高达8个亿后,这些学校是怎样进行整改的,知道2004年审计署向有关主管部门和纪检监察、司法机关移送各类案件线索114起,213人受到了处分,76人被依法逮捕、起诉或判刑,等等。人们或许对这些整改和查处并不十分满意,但公布整改报告本身也是一个进步,便于公众对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进行切实有效的监督。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上述三个问题的逐步解决,审计执法的力度正在变得越来越大,公众对审计机关履行审计监督职能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我们期待着审计机关继续不辱使命,严格执法,为完善公共财政、推动社会进步再立新功。
见A4、A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