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第50万辆车前日下线,仅9岁的奇瑞成为中国首家累计下线突破50万辆的自主品牌轿车企业。
实现这一目标,一汽大众用了11年,夏利花了12年。人们要问,为什么一汽、东风这样的公司做不到?
虽然是国有企业,但奇瑞却和中国诸多民企一样,有着艰苦的童年、充满非议的成年。 如今看来,抛去徽商的精明和爱国热情的催化,推助奇瑞站上“自主品牌第一”的恰恰是在“二等公民”的经历中形成的非主流体制。
在结束了为一张有中国特色的汽车“准生证”而挂名于上汽,随后又被转手卖出的惨淡境遇之后,奇瑞以一家“自由”的国有控股企业开始投入中国汽车业的竞争中。不可否认,“造中国人自己的车”的精神感召力对奇瑞举足轻重,但激情背后需要持续的制度性支撑。
在奇瑞,首先实现了员工持股,尤其是技术人员皆可持股,分享企业盈利,这是一种对个体创造性的尊敬。他们以整合全球资源的“拿来主义”艺术,在自主开发上少走了许多弯路。自主定价、自主营销的市场机制则是奇瑞颠覆传统国企体制的典型标志。当然,国企帽子也是奇瑞略胜吉利一筹的关键,这使它得以顺利拿到政府的采购大单。
奇瑞围绕着自主权延伸出的非主流体制,已形成业界“言奇瑞必称体制”的现象。这也是为什么当QQ已经满大街跑的时候,很多人对奇瑞的企业性质仍很糊涂,因为无论怎么看,民企的灵活、合资的开放与国企的政策优势,奇瑞一一占全。
每提到体制创新,总是一汽有一汽的无奈,东风有东风的困难。那么,明天谁是中国汽车业的主角?与大老总们的“谦虚”相反,尹同耀、李书福们一定会抢着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