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背 景出租车调价方案近期听证
因国家上调成品油价格,城市公交、农村客运及出租车等行业首当其冲面临着成本上升的压力。北京市发改委近日拟召开听证会,适当调整出租车车价。(详见本报3月27日A04版)直评出租车公司应承担主要成本
北京市出租车价格的调整,直接影响出租车公司、出租车司机和乘客三方面的实际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有的行业运营结构下,无论价格是否上涨,出租车司机都无法摆脱利益受损的厄运。如果运价不涨,司机要承担油价上涨带来的高成本,净收入将减少。同时,由于北京出租车的主要消费群体并非富人———富人多半有私家车,而是中低收入群体,如果出租车运价上涨,他们很有可能改乘其他交通工具。如此一来,司机既要承担油价上涨而导致的高成本,又要承担乘客减少导致的低收入。简言之,出租车运价涨,司机苦;不涨,司机亦苦。
成品油价格上涨无疑增加了出租车行业的运营成本,额外增加的成本势必要在各相关主体之间分担。不过,鉴于出租车行业的公共性,成本分担一定要公平公正。种种调查和报道表明,没有理由让出租车司机充当成本的主要承担者。反观出租车公司,他们没有进行什么价值增值活动却一直坐地收钱。他们的利润并非来自市场竞争,而来自政府授予的特许经营权。只要获得一张行政权力支持的“牌照”,就可以获得稳定且不菲的回报———这种“回报”不是市场自由竞争下的利润,而是高度行政管制之下的垄断租金。论及成本分担,这些从现行行业经营管理模式中受益最多的出租车公司,必须承担主要责任。
油价上涨引发的市场波动使现行出租车行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弊端进一步显现。如果不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原本已经失衡的利益格局将继续恶化劣变,受损失的不但是行业本身,还有整个社会的公平公正。摘编自《中国青年报》3月30日文/毛飞求是燃油涨价成本须合理分摊
据广州市交委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算一笔的哥的收支账:目前广州市出租车单车每天营运收入约650元,月营运收入约1.95万元,其中的哥的平均收入约为2436元/月,总支出约为1.7万/月。支出大体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燃油成本约5328元/月,占总支出的30.6%;另一部分为上缴企业的承包费用约9300元/月,占总支出的54.5%。企业与乘客共同分担,就是要在提高出租车价格(或增加燃油税)的同时,企业也要相应地降低承包费,减轻司机负担。
替企业再算一笔账,他们的支出无非是牌照费、各种税款、保险以及车辆折旧费。据调查计算,在北京,出租车公司的支出不及其收入一半,毛利超过50%。如此暴利也许不是普遍现象,但是出租车行业在很多地方都属特许经营范畴,在准入门槛的障碍下,司机没有议价能力,如果缺乏有力监控,企业暴利其实很难避免。
出租车行业状况存在地域差异,在企业与乘客之间分摊燃油上涨的成本,如要做到合理,还要对具体情况作详细调查、理性分析。至少需要了解:出租价格上涨,将对载客量造成多大影响;出租运营企业目前收支状况如何,是否存在暴利,承包费存在多大降价空间。其实也不妨以此为契机,对出租车行业作一个全面的调查研究:何以在多数地方,乘客都抱怨贵,司机都抱怨穷?出租车行业是否真的必须特许经营?如果必须特许经营,如何监管企业运营,如何保护乘客与司机的利益?
其实,出租车司机的困境早已存在,出租车行业种种不合理现象也并非来自油价上涨。油价上涨只是将这些问题凸显出来。要做到燃油涨价成本分摊合理,要在企业、司机、乘客之间找到各方兼顾的最佳平衡点,就必须有耐心的智慧,还必须有实事求是、深入现实的态度。出租车行业的现实就是,在新危机的表面之下是长期潜伏的老问题,将它们放在一起整体考量,一气解决,这才是制定公共政策的理性思路。摘编自《南方都市报》3月29日社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