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审计署发布今年第一号审计公告,公布了200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纠正结果。这也是我国第一份有关审计整改情况的公告。公告称,通过审计,促使有关被审计单位上缴财政各项资金11.83亿元,追回和归还各类被挤占挪用资金41.64亿元,按规定拨付使用滞留、闲置资金117.62亿元;并向相关部门移送各类案件线索114起,213人受到处分,76人被依法逮捕、起诉或判刑(3月30日《新京报》)。 这些年,人们在光有“审计风暴”,没有“问责风暴”,光有审计结果,而没有“结果的结果”,经历着长久的期待与等待,现在,终于迎来了中国第一张关于审计整改的“成绩单”。那么,对这份审计整改的“成绩单”应如何评价呢?笔者以为,作为我国第一份有关审计整改情况的公告,这本身赋含着特定值得欣慰的价值意义,但仍不乏遗憾之处。
毋庸讳言,较之审计结果而言,相关的整改结果还是打了“折扣”的。比如,在200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纠正结果中,关于19个部门或其下属单位隐瞒截留财政资金和其他收入,设置账外账、“小金库”3.5亿元的问题,纠正率为77%,尚未纠正的问题,有关部门正在调查处理中;关于31个部门挤占具有专项用途的资金21.42亿元的问题,纠正率仅为70%。此外,不论是对部分水利建设资金和水利项目审计结果整改,还是在涉及民生问题的医疗以及教育领域的审计结果的整改,也都还留有一定的“折扣空间”。
与暴风骤雨般的审计结果相比,这份“成绩单”离公众长久期待的那种“问责风暴”有着较大的距离。尽管说审计出来的问题与法律、道德规范以及组织纪律存在冲突,进行责任追究的形式也是多层面的,比如包括刑事、行政方面的法律责任和违纪责任。但是,从这份“成绩单”展示的相关责任追究情况来看,也太过笼统。显然,这本身很难真正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特别是在备受公众关注的医疗卫生领域以及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资金违规使用方面,相关的“问责”情况,在这份报告中,不甚了了。我以为,如何能提供更为完美的对审计问题的整改纠正的结果,真正给人民群众一个“负责、满意”的答复,相关部门尚有填补完善的空间。单士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