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昆明日报
中国人的高山品牌
西藏市登山学校,去年又改了名字,叫作西藏登山培训中心。这所创办于1999年的学校,专门培养高山向导和高山协作人员,用校长尼玛次仁的话说,“就是要培养中国的夏尔巴人,打破尼泊尔人在高山向导和高山协作领域的垄断地位。 ”
尼玛办校那年不过33岁,原本是射箭运动员出身的他,退役后成为西藏登山协会的一名工作人员,由于英语基础较好,他成为珠峰大本营的联络官,后来升至大本营总联络官,“总联络官整整当了十年,算得上是年头最长的一个了。”
十多年里,每个春天他都在珠峰脚下度过,看着世界各国的登山客来来往往,“渐渐地认识登山,把它从一个运动项目看成了一个产业,看出这里面的商机。”高山向导和高山协作是珠峰提供的一个巨大的就业市场。最早开掘珠峰财源的是尼泊尔的夏尔巴人。1953年,夏尔巴人丹增与新西兰人希拉瑞一起登上珠峰。夏尔巴人抓住了这个机遇把协作登山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并把“夏尔巴”演绎成了一个登山品牌。
1953年,夏尔巴人的聚居地、海拔4700米的索鲁昆布地区,没有任何学校、医院、电力和通讯。而如今这里交通方便,有十几所学校,也有了医院和卫星电视,甚至还有了高山网吧。当地的卢克拉飞机场成了尼泊尔3个最繁忙的机场之一。每年都会有20多支登山队从尼泊尔境内挑战珠峰,登山队要向尼泊尔政府缴纳约140万美元的登山注册费用,这些登山队在尼泊尔大概还要消费250万美元。大到加德满都的旅行社、饭店、旅馆,小到当地的向导、农民,都能从登山活动中获利。而协助这些国外登山队上山,帮助他们背运氧气及其他物资的夏尔巴人则直接获益,成为珠峰上的“人工牦牛”。
“在我们西藏这边也可以开展这样的服务项目啊,日喀则和聂拉木地区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海拔将近4000米的地方,身体素质非常好,如果可以给他们进行专业的训练,他们可以打出中国人的高山协作品牌!”
1999年在西藏体育局和登山协会的支持下,尼玛次仁开始创业。他请来著名登山家仁青平措担任副校长,并和他一起赴日喀则和聂拉木两地招生,当年3月,第一批学生在拉萨开始上课,学校正式启动运行。
五星级的登山服务
相比于山那边的单靠身体和力气吃饭的夏尔巴人,尼玛希望登山学校的孩子更加全面,能够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队提供完备专业的服务。他自己能讲流利的英语、日语、汉语,是藏族优秀人才的代表。 同样他希望学校的孩子们可以在学习登山知识的同时全面发展。
学校创业之初非常艰难,没有校舍,只得在西藏体校租借了6间房子。其后由于得到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登山协会的重视和支持,2002年西藏登山学校被列入国家117个援藏重点项目之一,国家拨款500万,国家体育总局拨款200万,加上自筹的部分资金,学校在毗邻西藏登山队的地方兴建了新校址。有了教学楼、宿舍楼、接待楼,还建立起了可称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人工岩壁———难度攀岩道高18米、速度道高15米,有一个攀冰模拟道,还有抱石攀岩场地。
孩子们在这里一共要学习三年,包括语言课、登山理论课和登山技能课等等。其中语言课要学习汉语、英语和藏语;而登山理论课和登山技能课,则包括登山路线的选择、营地选择、攀登技术、雪地行走技术、冰川行走技术、修路技术和攀岩技术。除此之外,还有户外运动课,包括识图,天气判断;救援课,包括自救和抢救;西藏文化历史课,包括西藏文化、历史、风俗、旅游景点。为了给“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他们甚至还开设了烹调课,包括拉巴卓玛(上)和尼玛是学校里仅有的两个女学员。
中餐主食炒菜和西餐糕点乃至牛排、意大利面条等……按照尼玛校长最初的设想,学生毕业之后可以胜任高山探险活动中的联络官,高山向导,负责高山物资运输、营地建设、修路等的高山协作,以及营地管理、炊事员等各项工作。
而他的设想也在逐步的实现中。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2003年的春天留给大多数人的都是恐怖的回忆,而对于尼玛及登山学校的孩子们来说,那是一个他们初显身手的春天,直到现在尼玛还在感叹,“没想到中央台一直播,影响那么大,回来我们都有点反应不过来了,学校的知名度一下子打出去了。”那次纪念人类珠峰登顶50周年的登山活动中,学校一共出动了25个学生参与高山协作。这些来自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很争气,其中当年只有17岁的旺堆是那次登山活动中年龄最小的高山协作队员,他出生在聂拉木县索作乡格穷村。登山中旺堆负责背氧气罐、食品和帐篷到北坳,负重大约25公斤。有人看他时,便露出憨厚的笑,很有礼貌。他说工作不算累,晚上回营地还可以唱歌跳舞,让大本营的汉族人很羡慕。
一位女队员攀登到海拔8600米时,氧气瓶坏了。危急中,尼玛次仁命令学员普布顿珠把自己的氧气瓶给女登山队员使用,而普布顿珠不用氧气陪登山者到山顶,直到下山到海拔7900米处才吸上氧气。下山后,那些业余登山队员给予这些藏族孩子极高的评价,称赞他们“为登山者提供了五星级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