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CCTV.com消息(东方时空):2002年7月21日,84岁的杨开琼老人随着重庆奉节县最后一批三峡外迁移民离开了故土。
经过4天4夜的漫长旅程,她和三峡移民们来到了一千七百公里以外的新家——浙江安吉县新龙乡徐村湾村。
当地村民自发的夹道欢迎这些新邻居。这些来自重庆奉节的三峡移民,能够适应这里新的环境,新的生活,甚至新的语言吗?
移民们的新家早在一年前就建成了,都是两层的小楼。老三的儿媳妇儿,第一次住上楼房,难以抑制喜悦的心情。
老三儿媳妇:电灯还没安。
煤气灶对于大家来说是个新玩意儿,怎么使,大家还得研究一下。
老五:房子修的可不可以?
老五儿子:可以。
老五:比我们上面如何,比我们上面的老房子。
老五儿子:要好看些
老五对于自己移民的决定很自豪。
家人:老奶奶挺高兴的。
杨开琼老人和老五一家住在一起,她将在这里安度自己的晚年。
老三:我一看就懂,我十几岁就种田,我今年五十几岁了。
村干部:我一看就知道你是个老把式,用我们农村的话来讲。
老三:我在奉节的村里搞集体的时候,我还当过两次队长。
第二天一早,刚刚到这里的老三就找到村干部想看看分给他自己的那块田。
村干部:这块地就是你的,我们给你们每人九分田,九分。我们这里平均亩数是八分多
像你们五口人,五口人就是五九四亩五,四亩半。量给你保证你四亩半的亩数。
老五:我不栽稻谷,我要种田。
村干部:你是要种地?
老五:我是要种地。
村干部:种地在我们这里不太行,我们这儿要在田里想心思,搞好效益农业。
老五:种洋芋吗?
村干部:洋芋我们这里没人种过,规模性的没种过。你的思路是对的,我们这里提倡的,不要当旱地种,你要想心思搞效益农业。
老三过去只种过旱田,没栽过稻谷,对于新生活还需要适应一阵。
老三儿子:一元八角七分
相对于老一辈,年轻人适应起新环境来要快得多。老三的儿子一直在深圳打工,现在到了浙江,这样的生活他并不陌生。
小两口买了新家具,两天的工夫,新家就收拾出了样子。
老三也开始在家门口拓荒种地,他想先弄个菜园子。再开个水塘养鱼。
村里派来了保健医生,为杨开琼老人量血压。老人没见过血压计,有点害怕。老五宽慰着母亲。
老五:给你检查身体,哪个年纪大了是有这些事的。不比得年轻人,你年纪大了比年轻人,
那是比不上的身体。
老五:坐正,身子坐正,身子别歪,身体坐正。
老五为儿子买了辆自行车。他希望儿子能尽快学会,这样他就可以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骑车上学了。
重庆奉节县最后一批三峡移民搬迁后整整一年,奉节老城被整体拆除。
三峡库区水位增至135米。截止到2005年底,三峡重庆库区已完成百万移民的搬迁安置任务。这些移民被安置在重庆库区的新城和上海、江苏等11个省市的249个县,1062个乡镇,2000多个安置点内。
百万三峡移民们舍小家顾国家的身影通过媒体传遍了大江南北,他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了整个中国。
全体三峡移民在2002年底获得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特别奖。
白岩松:今天,这最后一座感动中国的奖杯,颁发给三峡移民。百万三峡移民获得感动中国特别奖。正是他们牺牲了小家的利益,服从了国家的利益,保证了三峡工程的开工和建设。
敬一丹:面对这般万三峡移民老老少少,奖杯颁发给谁呢?我们决定把这个奖杯放在三峡博物馆,做永久收藏。
杨开琼老人祖孙四代如今在新家园已经适应了新的生活。
老三现在在家里和老伴照看孙子。
老三的儿子借钱买了一辆集装箱卡车,跑长途,收入还不错。
老五在村里的一个工地打工,他每天照顾着88岁的母亲杨开琼。
老人已经在村里认识了很多新邻居,她希望有机会回故乡看看留在那里的乡亲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