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已深入美国人的生活
2006年04月14日 09:57:16 来源:解放日报
在一些国度,“中国制造”似乎正在“搅动”人们的生活。居住在美国东部路易斯安那州小城巴吞鲁日的萨拉·邦焦尔尼女士一家,就曾陷入过“风波”。 自从发现商店里的圣诞节产品一半都贴着“中国制造”的商标后,这位忧心忡忡的女士决定率领全家开展一场将“中国制造”关在门外的试验。
去年一年,萨拉一家没有买过一样“中国制造”,可试验的结果却让这个美国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落落寡欢:丈夫没有合适的鞋子,5岁的儿子没有可心的玩具,作为主妇的她过得既昂贵又痛苦。最后她在《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发布了这个“伟大”试验的结果:现在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离开“中国制造”已经非常困难,而且以后将越来越难。
有意思的是,当萨拉这样的美国普通消费者通过身体力行终于体会了“中国制造”惠而不费的时候,“中国制造”却在让华府上下产生大大的忧虑。
个别美国政客抱怨:“中国制造”造就了巨额贸易逆差,还抢走了美国人的饭碗,因此要对中国施行贸易制裁。其实,如果真让政客们也来一次萨拉一家的试验,情况也许会改观。因为,他们也许会看到,现在的贸易逆差等数字其实掩盖了中美经济之间的互补性———实际上,大多数中国产品是在美国不生产,或者没有竞争力的,即使现在美国保住这些工作岗位,迟早也会被其他国家抢走。此外,美国人也许还不得不承认,中国经济是美国公司的巨大的潜在市场和利润来源,是美国高质量工作机会的创造者,据悉,美国有20多万份工作与对华贸易有直接关系。即便是来自华盛顿的美国重量级智囊们,也在《中国:资产负债表》一书中表示:美国在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获得的好处远远超过了损失,估计平均每户美国家庭每年受益约625美元。
即便如此,随着中美经贸往来的日益密切,有关“中国制造”及其衍生话题,仍然会是美国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布什总统日前公开表示,这将是他与即将到访的胡锦涛主席会面时的核心话题之一。美方的关切可以理解,美国外交历来会受到政党政治和利益集团等国内因素影响,而贸易摩擦又是最容易被拿来上纲上线的,适逢中期选举年,白宫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不过,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之间要谈的话题其实很多,将经贸问题过于扩大化、政治化,未必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而且,中国和美国做生意,就像和其他国家做生意一样,讲的是平等互利,有往有来,而不是存心要占什么便宜。由吴仪副总理率领的中国采购团近日同美方签下总额达162亿美元的订单,就显示了中方对于平衡两国贸易的诚意。不过,解决问题不能只靠一方努力,白宫也许应该更认真地思考一下,如果去掉对中国出口管制这道“紧箍咒”,为那些具竞争力的企业创造更多的机会,美国对华贸易还会有那么大逆差吗?(杨立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