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该不该调价
出租车运价上调真能达到消化油价上涨的效果吗?而面对出租车的行业性困境,地方政府更应该在何处着力?
经过一天的听证,上海出租车运价与油价联动机制今天初步敲定。如很多人预料的那样,起步费和每公里租价均有上调。
而在此前,北京出租车调价方案基本确定,出租车运价将调至每公里2元,同时将建立油价与运价的联动机制。预计调价听证会有望在本月底召开。
眼下,面对油价的再次上调,各地纷纷酝酿对受冲击较大的出租车行业采取一些保护性措施。其基本思路就是建立联动机制,以运价上调来消化油价上涨。
看上去似乎顺理成章。但若仔细推敲,出租车运价上调真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吗?而面对出租车的行业性困境,地方政府更应该在何处着力呢?
显然,出租车运价提高,对乘客不是好消息,而对出租车司机也未必是好事。因为提价虽带来的单笔利润增加,但也可能被乘客分流、客座率下降所抵消。司机的收入减少了,出租车公司的收入也会受到影响,而城市的服务功能则会受到一定损害。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可能形成一个非良性循环。更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并不是这一轮多方博弈中惟一的利益受损者。长期以来,出租车司机始终在行业中处于弱势地位,当某些客观因素发生变化时,首先受到利益损害的往往是他们。
有趣的是,就在这段出租车行业的敏感时刻,“沪上第一的哥”正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在全国蹿红。据说,这位上海大众出租的臧勤师傅,因为善于用脑而不只用手脚开车,每月收入可达8000元,而且还有时间回家做饭。
一时间,媒体不分青红皂白地起劲热炒,但他的同行们却相当不满。或许,他们并非针对臧勤个人,而是因这番热炒引起的各界对这个职业的误读。要知道在上海,大多数出租车司机起早贪黑,一天干十七八个小时,平均收入不过3000元左右,臧勤只是其中极特殊的个例。
臧勤的出现,出租车公司似乎心中暗喜。有些企业已要求推广“臧式工作法”,似乎出租车市场可以无限扩大,而当前出租车司机的困境完全是他们自身不努力、不聪明造成的。这也为企业继续向司机收取高额“份子钱”,提供了最好的理由。
在国内大多数城市,出租车市场依然是一个通过限制准入而形成的“法定垄断”市场。一般做法是,出租车公司从政府获得经营权,并由公司直接出资购买车辆、雇佣司机。在这种模式下,地方政府通过经营权拍卖,多的每车可获数十万元收入,而出租车公司获得一张政府授权的牌照,就可以获得稳定且不菲的“垄断回报”。
现在的核心问题是,地方政府自身的利益应首先从出租车市场中退出,同时在政府协调下,在司机、乘客和出租车企业之间建立一种新的利益分配的长效机制,使三方利益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
准确地说,油价上涨引发的市场波动,只是使现行出租车经营管理模式的弊端凸显出来。但同时也给出租车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契机。这是给政府出了道题:面对城市公共交通的新变局,政府如何做到以人为本,保障司机、乘客的基本权益,同时其自身如何转变职能,真正客观公正地协调各方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