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一位农家女演绎诚信还债故事——
贩蔬菜、当保姆、做护工
九年打工 只为还债
4月8日,一个极普通的日子。但对农家女张亚萍来说,却是她的节日。
从何新仁家出来,已是正午时分。 春天的阳光在这时格外温暖,张亚萍仰天长吁了一口气,突然一阵眼热,泪水夺眶涌了出来:还完何家这笔钱,9年前借的10多万元债务就剩下不到4000元了。张亚萍掐指算了算,今年过完,9年前“欠债还钱”的诺言就要兑现了。
3个月背上10万债务
今年56岁的张亚萍是江苏通州某村村民,原本有个幸福而富足的家庭。丈夫王康1995年从山东青岛部队转业后,回家与人合伙开汽车跑运输。一年后,眼看着通州、海门的绣品运输业发展迅猛,夫妇俩一合计,干脆贷款9万元买了一辆价值16.5万元的东风加长柴油车自己跑业务。
1997年春节前夕,单干才几个月的王康在湖北山区发生了第一次翻车事故,满车的绣品撒在山路上,被哄抢一空。修车赔货后,王康想尽快把损失夺回来,但他做梦也没想到,交通意外竟恶魔般地缠上了这个家庭,接下来的3个月他竟连续发生了3起交通事故,总计需赔偿20多万元:积蓄耗光了;汽车也抵了债;还有一半的赔偿费要向亲戚朋友借。每借一分钱,老实巴交的张亚萍都要掏心窝子:“我就是累死,也要把借的钱连本带息还上。”
说出的话,泼出去的水。张亚萍一家从此走上了漫长的打工路。
在菜场度过无数寒夜
张亚萍的还债之路是从在海门东洲菜市场做菜贩子开始的。因为既要省下摊位费,又想占个好位置,张亚萍每天晚上9点就要到市场抢位置。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她靠着装满蔬菜的箩筐,吹着冷风在市场里过夜。
说起张亚萍卖菜的那段苦经历,她的几个姐妹至今还会忍不住流下眼泪:“才几个月下来,人变得又老又瘦,可受罪了。”
可真正让张亚萍揪心的还是儿子王龙。丈夫长年外出打工,王龙只好被丢在家里。11岁的孩子常常把饭烧焦、汤烧干,短短两个月里,家里两口铁锅就被烧穿了。有一次张亚萍去学校开家长会,别人却误认为她是王龙的奶奶。张亚萍扭过头悄悄对儿子说:“以后妈妈不来开家长会了,你的同学会笑话你、看不起你的。”懂事的儿子紧紧地抱住她:“你就是我的妈妈,别人说什么我都不怕。我知道,妈妈是为了说话算数,挣钱还债。”听儿子这么说,张亚萍心如刀割。
9年未添一件新衣
1999年,张亚萍经卖菜同行介绍到南通川港做起保姆,虽然月收入不过450元,但比卖菜强多了。做事心思细腻、手脚勤快的张亚萍很快得到雇主的认可。2001年她做保姆月收入已有600元,但这距离她所欠下的债务还是相差太远。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张亚萍得以转到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和海门人民医院,专门为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做护理。每月的收入有1200元,遇上条件好的雇主,见她对病人照顾十分周到,有时候还会给她额外的补贴。
为了省钱还债,9年来,张亚萍没有添一件新衣服;她家每年的年货只有一条鱼;每个春节她都要为明年的生计奔波……省吃俭用攒些钱,张亚萍总是急急地还给别人。虽然有时候只是几百元,但她一定尽早还到别人手中,并当面一再感谢人家在她最困难的时候的资助。
苦难终将过去,2006年,是张亚萍漫漫还债路的最后一站了。
是什么力量支撑一个普通农家女苦拼9年矢志还债的呢?“人说话得算数不是?每还一分钱,我心里就踏实一大截。”张亚萍说得本分。
(应被采访者要求,文中何新仁、王康、王龙均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