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成立于1996年的大庆油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凭借“流”、“留”自由,灵活完善,周到科学的人才管理体制,到目前已有84位博士后入驻,该站也成了我国最大的企业博士后站。
解读:
博士后,一个读书人的知识“高度”。
如果哪家企业拥有一个博士后,员工们都会经意地常常挂在嘴边:看人家。
而在大庆油田,这里拥有“一大堆”博士后,84位。
提起油田测井,业内人士首先想到的是核磁共振。方法虽好,技术却是国外的。一套仪器成本1600万元,测一口井30万元,中国人用不起。
大庆的童茂松博士后不信那个邪!
衣带渐宽,遇挫弥坚。童博士成功了。他研究的激发极化谱测井技术,仪器成本只要100万元,测一口井10万元。
女博士后孟岚,巾帼不让须眉。她潜心研究的新型高效燃烧装置,一下子让油田加热炉热效率提高了8.8%,节省天然气10.4%。油田应用了139套孟博士的发明,经济效益4800万元。
烷基苯磺酸盐,过去在大庆油田基本是“废物”。自从来了全国优秀博士后廖广志,它的身价倍增。廖博士把它变成了油田三次采油三元复合驱所需的表面活性剂,在实验区小试,一下子就节约资金9870万元。要是在全油田应用,那得节约多少钱!
张双才博士,精于算细帐。他把研究的大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系构建这个成果,带到大庆油田电缆公司应用,仅半年时间,就为企业带来了2000万元的经济效益。
过去采油靠干劲,如今稳油靠科技。
博士后的引进,推动了大庆油田核心技术的发展,同时让企业成为博士后科研的投资主体和经济与人才双向受益的主体。
不久前,油田博士后工作站与吉林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后王树明,不但自己参与企业的科技开发,还把自己麾下的10名硕士研究生全部带到大庆工作,实现了引进一个博士后,带来一批人才的效果。
据介绍,过去9年间,博士后们每年至少要开展科研课题50项,已经有150项重要科研成果得到应用和推广,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数亿元,其中有20项获得了国家专利。
大庆油田有关负责人说,今后,每年至少还要引进10名博士后。(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