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热 点 出租车公司为何不能减租
上海提价、杭州提价、北京、沈阳拟提价、海南也在考虑提价……面对油价上涨,国内诸多城市纷纷将上调运价当作出租车行业化解高油价压力的“不二法门”。然而,当油价上涨的压力越来越向消费终端传递时,出租车司机和普通百姓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大:出租车公司的高额“租钱”雷打不动,动辄打老百姓“钱袋”的主意,凭什么?据《经济参考报》报道,深圳市率先降低出租车公司租金的做法,无疑向全国其他城市表明,出租车公司减租完全可行。
在上海,去年油价上涨后,出租车公司给每位司机每月补贴375元左右。而一旦运价上涨,这笔补贴可能会取消。不少人士质疑,这是不是在帮助出租车公司甩“包袱”?市场经济中没有只赚钱不担风险的买卖,出租车公司为何偏偏游离于市场之外、独享特权?一句话,与其提价不如减租———至少是减租与提价并重,不能只提价,所有负担都让消费者一方面来扛。直评像买衣服时讨价还价那样开展听证
博弈无处不在,我们买衣服时的讨价还价就是一种博弈,最后达成的价格是双方都满意的结果。成交或不成交,都是一种和谐,只有强买强卖才会损害和谐。就出租车行业来说,乘客、司机和公司之间,其利益其实是一个此长彼消的关系。油价上涨后将乘车价上涨,表面上可以将成本转嫁给乘客,但乘客有“用脚投票的权利”,大不了改乘公交车,所以成本主要还是要由司机和出租车公司分担。如果公司的收益是刚性的,“份钱不能降低”,实际上就等于让司机独自承担了。
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是在一个平等的规则下,乘客、司机和公司公开地进行博弈,自己的利益只能由自己来代表。我们不能允许什么人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既定方案,强迫大家接受。
当然,即便博弈时的程序、规则是公平的,结果也不一定很公平,因为还存在一个信息不平衡、力量不平衡的问题。这就要靠政府超然于利益各方采取措施来消除,至少是减轻这种不平衡。政府愿不愿这样做,将成为考验政府是不是真的希望实现社会和谐的试金石。摘编自《大河报》4月21日文/郭松民质疑 出租行业的成本究竟是多少
据《华夏时报》报道,天则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郭玉闪指出,在2003年度每公里1.2元的运营成本表中,首汽公司有170多万元的“工作餐费”,而2004年度银建公司共有600多万元的“福利费”,银建公司党委书记的月工资为21544元。
北京市出租车公司之前说过,他们在2005年的税后利润只有3.61%。巨额餐费、高管的两万元月薪与一线的哥一两千元辛苦费的巨大反差,让我们读出了3.61%这个数字里的隐喻。如果不用收取每辆每月4000元至8000元的“份钱”,改份为税,将是国家和消费者及众多的哥多方获益的事情。
在听证会召开之前就制定出涨价的基调,有违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规定,也是公共事业管理者们对广大消费者权益的漠视。当前,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应静下心来对出租汽车行业进行实事求是的针对性调研,然后再发文。如果不这样,各种听证会就会被某些享受垄断利益的群体“绑架”,而多数公众就只能“望听”兴叹。
基于此,我们首先应搞清楚这样的行业成本和利润究竟多少,拧干这些既得利益者嘴角道出的“成本水分”,对其财务问题进行严格的审计,这才能打破垄断,还市场经济良性竞争的空间。摘编自《潇湘晨报》4月22日文/周明华辨析 出租车调价的经济分析
事实上,出租车调价与否已经成为了一个公共话题,的确,谁也保不齐哪天要打个车,一不小心就成为一个利益相关者了。
然而,成为一个利益相关者,并不意味着你就能够对这个决策产生你自己的影响力。而在所谓的完全市场情况下,调价与否并不单纯由所谓的成本所决定,如果你经营不善,成本很高,你提高价格,那么坐车的人就很少了,你仍然会亏损,你就必须想办法降低所谓的成本,否则仍然会被市场淘汰。当然,前提是,出租车之间可能存在竞争,并且,有替代品存在,比如一个完善的公交系统,如果出租太贵了大家可能就选择做公交车了。
然而,在现在的条件下,市场化和成本似乎都成为了一个借口。国际油价涨的时候,我们嚷嚷着要跟国际接轨,要上调油价;过几天电力企业说亏损严重、成本高,按照“市场经济原则”,也要调价;出租车公司也振振有辞地说,油价高了,而份子钱不能少,因为那是刚性的成本。这么一看,最终的板子都打在了消费者的身上。
北京市运输管理局副局长姚阔在接受央视采访的时候表示,企业的车份目前由行管部门制定的最高限是5175元,这5175元里首先包含着驾驶员的基本工资,同时包含着给驾驶员增发的520元的油补,同时还有给驾驶员上的社会统筹企业承担的部分。其中1000余元是要支付给司机的,真正企业所得的车份在3900元左右这么一个水平。其中还有车辆的折旧、国家的各种税费、企业的经营成本、包括代管的财务费用等等。
然而,因为没有竞争,你无从知道这些成本有哪些是不合理的。所以人家这么说了,你也就只能姑妄听之。可是,作为一个消费者,如果你也给大家算一笔账,说出租车涨价实际上影响了你的生活,导致你每个月的支出增加了多少,恐怕听的人就没那么多了,道理很简单,话语权不在你的手里。
关于是否调价的争论,浮出水面的就是油价份钱之类的似是而非的理由,而实际上,涉及的仍然是关于利益分配的博弈。按照标准的经济学模型,这种外部成本的上升最终将按照双方的市场力量进行分配,各自承担相应的一部分。但是,现在类似的争论中,消费者面对的是一个垄断性的机构,对于最终的决策有着更大的影响力。
人大代表沈梦培认为,出租车行业应该通过降低管理人员工资、减免“份钱”等方法,内部挖潜力。出租车公司可更换部分小排量车、平抑租价以吸引客源,这也有助于抵御和消化油价上涨带来的不良影响。就目前看来,这恐怕只能是他的一厢情愿,因为,如果可以获得不劳而获的“租金”的话,没有人甘心仅仅获得市场平均利润的。摘编自《中国经济时报》4月21日文/莫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