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记:晋商何以衰败
5月13日 晋中 晴
今天游晋中的王家大院、乔家大院。虽然五一“黄金周”已过去多日,这些地方依然游人如织,摩肩接踵。但在这样的热闹中我看不到繁华,只看到了晋商衰败后的满目凄凉。 “雕梁画栋今犹在,只是朱颜改”,岂止朱颜改,昔日豪宅已是一片破败景象了,尽管经过了费力的修缮。
随着电视剧《乔家大院》播出,晋商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成为山西着力打造的一张旅游王牌,山西方面也提出要组织力量研究晋商。研究什么呢?我想,如果只是研究晋商曾经如何辉煌,恐怕意义不大,重要的是研究其怎样衰败,为何衰败,为何晋商没有成长为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家。
中国自古重农抑商,晋商的出现似乎是逆这个潮流而动。晋商后来富可敌国,但在骨子里,他们推崇的到底是什么呢?从王家大院、乔家大院我都强烈地感觉到,他们推崇的仍然只是读书科举,学而优则仕。在王家,书房有多处,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小学、初中、高中,一应俱全。重视读书,决不是为了孩子长大后能够有经商的智力基础,在封建时代,读书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参加科举,获取做官的资格。实际上,不仅是要他们的子孙,他们自己先就削尖脑袋钻进了这条胡同。王家先人在经商获得相当实力后,即刻捐官入了仕途。
乔家更是如此。乔致庸是“二品补用道”,分省候补,赏戴花翎;他的次子以二品道身候补,在乔家里官品最高;三子景俨先是三品,后晋升为二品,以道员分省候补;四子景侃为四品。有了官职也才有名正言顺的官宅。乔致庸的孙子乔映霞说过:“花钱买官,为的是结识权贵,保障家财。”
20世纪左右,晋商结交官吏蔚成风气。比如“蔚盛长”结交庆亲王,“百川通”结交内阁学士张之洞,协同庆结交慈禧太后的亲信李莲英,志诚信结交两广总督叶铭琛,乔家大德通的经理高钰追随督抚赵尔巽,赵调到东北,高追随到东北,赵调回北京,高也同来,赵后来调到四川,高又跟到了四川,“大德通”几乎成了赵尔巽的账房。
官商勾结,或者以商附官,或者把商变官,从晋商的历史中,我看到的是一种畸形的商业发展图。这种情况的形成与晋商的个人品质无关,是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积淀而成,他们生长其中,如何能够脱离封建观念的藩篱。
官商勾结给晋商带来甜头,减少了交易成本,获得了官方强有力的庇护。但是它的后果也是灾难性的。当武昌炮响,清政府土崩瓦解之后,晋商的靠山轰然坍塌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辛亥革命后晋商衰败的命运就此注定。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其实是万般皆下品,只有做官高,不能做官也要攀附官僚――传统中的这种观念最终害了晋商。中国没有生长起具有独立精神、一门心思专注“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家,这应该是中国终于没有产生资本主义文明的一个重要因素吧。(张学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