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记
塞外的风
5月16日 大同 狂风
昨天乘车走高速公路从五台山赴朔州,眺望窗外,猛然看见在一个隧道入口标示着:隧道长5160米;再看它的旁边,赫然是“雁门关”三个大字。
随后便是长长的黑暗的通道,这是我见过的最长的隧道。 车在暗淡的灯光中行驶,似乎漫无边际。
终于透出一丝光亮,隧道到头了。汽车开出来,我知道我们已到了塞外。古诗词里无数次提到过的、让我魂牵梦绕的那个地方就在眼前了,不免一阵激动。
从车窗可以遥望雁门关上的长城,这是中原与塞外的分水岭。雁门关长城是真正的原始长城,虽然只是在高速公路的汽车上眺望它的身姿,我已能强烈地感受到它古老的身躯所凝聚的沧桑和它蕴含的无限魅力,这是那被重修和商业化了的北京八达岭长城所不能比拟的。
风和日丽,阳光灿烂。在炽烈的阳光下,有凉爽的微风,一点感觉不到炎热。塞外风光是这般秀丽。
然而一夜过后,今天便见识了塞外气候的另一面。下午去游览华严寺,出门时天空便阴森森的,一幅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样子,大伙都猜测有一场大雨要来。然而等我们参观完毕从寺庙出来,天并没有下雨,太阳又微微露出脸来,只想着天气又好转了。
可是回到宾馆不久,窗外开始有凄厉的怒号声,如狼似虎,如泣如诉。同行的山西朋友说,沙尘暴来了,它在这里是司空见惯的。
眼睛看着窗外飞扬的黄沙,耳中灌满风的怒吼,不禁感到颤栗: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古代的和如今的人们如何得以长期生存?
上午朔州市长在介绍情况时说,沙尘暴古已有之,历史记录里就有。他又说,沙尘暴并非起源于本地,很多是从外蒙、内蒙、新疆刮过来的。
沙尘暴是否古已有之并不重要,是否来源外国、外地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现在仍然必须面对这凛冽的风,必须和外国的、外地的人们共同接受恶劣环境的挑战。
在与沙尘暴的战争中,更广而言之,在与自然的战争中,人类的胜算能有几何呢?(作者:张学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