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在伊朗核危机升级、伊拉克局势恶化、美国东岸飓风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之下,拉美石油资源的国有化将令世界石油市场变得更加脆弱
“在开发利用玻利维亚的自然资源问题上,欧洲企业必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发挥玻利维亚的合作伙伴作用,而不是试图充当主人。”在5月13日闭幕的第四届欧盟-拉美国家首脑会议期间,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做出上述表示。
只有在世界石油格局发展到今天这样的地步,玻利维亚这种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拉美发展中国家,才敢在西方国家面前说话如此底气十足。
此前的5月1日,莫拉莱斯签署最高法令,宣布对本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实行国有化,并派军队控制了全国油气田。就在该消息传出的第二天,伦敦原油期货市场以及纽约原油期货市场原油价格均创下历史新高,分别达到每桶74.97美元和每桶74.9美元的高价。
不可否认的是,在伊朗核危机升级、伊拉克局势恶化、美国东岸飓风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之下,拉美石油资源的国有化将令世界石油市场变得更加脆弱。
并不孤独的革命
一个正在发生的变化是,能源国有化运动已经在拉美地区成为趋势。石油工业专家沙吉斯表示,玻国总统莫拉莱斯此举是“拉丁美洲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工业民族主义运动”的一部分,这项运动由委内瑞拉和巴西率先倡导,后来蔓延到墨西哥。
显然,“几个主张民族主义的政府的上台改变了拉美石油市场的游戏规则。”墨西哥《每日报》日前一篇题为《拉美各国政府捍卫国家对石油资源的控制权》的文章中这样说。文章指出,这些政府要求分享外国石油公司从高价原油中获得的超额利润。
西半球最大的石油资源国、全球第五大石油出口国,也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员中惟一的拉美国家
委内瑞拉,其总统查韦斯一直指责外国石油公司以一个国家的贫穷为代价,从油价上涨中牟取暴利。早在今年1月,委内瑞拉就已经收回了外资油田的控制权。
5月4日,玻利维亚的资源国有化宣言,得到了在阿根廷举行的南美四国首脑会议的认可。
5月7日,查韦斯对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将该国天然气产业国有化的决定表示了赞赏。似乎是为了支援莫拉莱斯的行动,查韦斯也提高了向委境内的外国石油公司征收税金的水平,以此来增加委内瑞拉政府在石油产业中的收益。
日本《产经新闻》的报道说,拉美国家资源国有化的大潮似乎日益高涨。在6月份即将进行最后一轮总统大选投票的秘鲁,其左派候选人乌马拉的资源国有化意识也异常强烈。
阿根廷《十二页报》近日也报道,阿根廷一家咨询公司进行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74%的受访者表示同意和非常赞同基什内尔政府,依照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的做法,通过法令将石油天然气国有化。
“在能源价格不断走高的情况下,各国都会加强对能源产业的控制,以免造成外国公司不断受益。”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徐世澄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俄罗斯也在此前实行了石油国有化。
当然,资源的减少和政治的需求也是国有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玻利维亚本来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是拉丁美洲第二大产油国。但玻利维亚国家石油公司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国天然气储量下降6.9%,石油储量下降5.7%。而多年来,是否将石油工业收归国有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玻利维亚政府,并导致国内冲突不断,政局不稳。
挟油抗美?
4月29日,古巴、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领导人齐聚古巴首都哈瓦那,签署了三国间的经济一体化协议。这份普通的经济协议却使美国政府高度紧张,因为这三国被美国视为“反美三角”,他们今年以来的种种举动令华盛顿寝食难安。
关键是,拉美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可以挟石油以抗美国。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已进入世界10大石油生产国之列。委内瑞拉的石油储量居美洲之首,其已探明的常规石油储量约为780亿桶,该国奥里诺科石油带的重油潜在储量估计有2380亿桶。墨西哥已探明和潜在的石油储量总计约有469亿桶,其中已探明储量176亿桶。在墨西哥湾深水海域发现的新油田储量估计为540亿桶。此外,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也蕴藏着大量的石油资源。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国还发现了丰富的天然气。
另一方面,国际油价的大幅上涨给拉美石油生产国带来了大量利润,也加重了拉美石油进口国,特别是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国家的能源危机。为了应对持续走高的国际油价,拉美国家今年以来纷纷加大投资,大力发展石油工业,并通过建立区域石油合作组织,实施能源合作项目,积极推动地区能源一体化,以确保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区域能源合作组织南方石油公司、加勒比石油公司应运而生,南美洲输送天然气管道计划、墨西哥和中美洲能源合作计划相继出台,双边能源合作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
玻利维亚已经宣布加入古巴与委内瑞拉于2004年提出“玻利瓦尔美洲”计划,这是一项排斥美国的地区经济发展计划。“从现在起,石油天然气已回归我们了,所有的油井、油气管道、炼油厂和加油站都在武装力量和警察的保护之下。外国公司掠夺我们资源的时代结束了!”莫拉莱斯在5月1日宣布国有化法令的仪式上激动地说。
这种狂热的言辞和强硬的姿态让美国人感到了不安。《华盛顿邮报》5月2日的评论就认为,莫拉莱斯动用军队把守天然气田的强硬行动,向美国表明了拉丁美洲地区的一些国家正在努力消除美国的影响。
“这表明世界能源市场难以预测,并成为促使美国增加国内能源生产的要素之一。”代表美国能源工业的美国石油协会发言人康纳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美保守派智囊机构列克星敦研究所负责人菲尔•彼得斯坦言,对美国来说,试图控制整个拉美地区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脆弱的石油格局
拉美石油国有化,会“令人对未来感到忧虑,因为现今世界上,能让外国能源公司自由运作的国家已经越来越少。”世界石油专家沙吉斯对媒体说。
有分析认为,国际能源价格飞涨,助长了各国把能源收归国有的热潮,这不仅破坏了国际石油公司的投资计划,也将重塑国际未来的能源政治局面。
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教授韩学功认为,拉美的资源国有化,将使资源国重新掌握油气供给权,进而夺回定价权。一旦其他产油国跟随搞资源国有化,不仅将打破美国主导的油价定价机制,也有可能因自主选择石油交易计价货币,而瓦解美元的霸主地位。
也有专家认为,“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后,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新兴市场国和地区的石油消费快速膨胀,而石油储藏、开采、运输乃至储备不足,使世界石油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本质性变化,世界油价的定价机制开始逆转。
“目前谁掌握了供给源头,谁就掌握了未来的石油定价权。”韩学功认为,从石油经济的市场原理看,当石油的供给能力接近需求时,石油的定价权将由需求方转向供给方。而据世界能源机构预测,当前世界石油的供给虽尚存供给余量,但从亚洲石油需求增长速度与世界石油的新增供给速度的关系看,世界石油供需关系将表现出严重的供给不足。
同时,能源需求国和输出国都在为单一的模式而感到担忧,也都在寻求能源的多元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沈骥如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举例说,欧盟国家的石油产地较为单一,主要来自俄罗斯和中东地区。一方面欧盟不希望受到中东动荡局势的影响;另一方面,欧盟近期也对过分依赖俄罗斯能源表现出担忧,希望实现能源多元化。而拉美国家此时也在寻求能源销售的多样化,避免美国对拉美石油市场的垄断。
不过,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徐世澄认为,拉美的石油国有化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有化不同,矛头不是对准外资企业的。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今年1月访问西班牙时就明确说,虽然玻利维亚有意将资源国有化,但不等于充公或驱逐外国公司。“拉美国家目前能源国有化措施相对比较温和,不是完全将外国资产赶出国。”徐世澄说。
中国如何应对?
拉美地区是中国石油业根据“走出去”战略而设定的三大战略区之一(另外两个分别是俄罗斯-中亚、中东-北非)。事实上,中国的国际能源合作正是从拉美起步的。
1993年,中石油的一个子公司以2500万美元取得秘鲁塔拉拉油田20年的开采权。这是中国的石油公司第一次进入国际石油业的上游领域。目前,中国每天将从委内瑞拉进口10万桶石油、一年约300万吨的燃料油和180万吨奥里乳化油(奥里乳化油是由70%超重质原油和30%水组成的一种混合物,中国进口这种油主要是供应给国内电厂燃烧发电)。
2005年9月,中石油与中石化合资成立的安第斯石油公司,通过并购以14.2亿美元获得了加拿大恩卡纳公司在厄瓜多尔五个石油区块的资产和开发权益。这五个区块的原油生产能力为每天7.5万桶。
2005年1月曾庆红副主席访问秘鲁时,中石油与秘鲁能源部签署一份谅解备忘录。两国将加强在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等领域的合作。2005年12月,秘鲁与中石油签署了一项价值8300万美元的合同,中石油获准在该国最丰富的天然气田附近勘探石油与天然气。
据外媒分析拉美的石油国有化运动似乎并未影响到中国在拉美的石油战略。相反,美国石油业界宣称,在拉美地区的能源争夺战中,中国已经明显占据了优势。
2006年1月9日,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在北京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会晤中,正式邀请中国合作开发玻利维亚天然气。“天然气产业是玻利维亚政府最关心的一项事业,希望中国的国营石油天然气公司加入。”莫拉莱斯的经济顾问维勒加斯说。
而两国业界人士均看好这种合作。“如果中玻天然气合作获得成功,这与中国在拉美地区积极展开资源外交战略,从而引起联动效应是分不开的。”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向本刊分析说。
就在拉美石油国有化运动高涨之际,5月10日,委内瑞拉石油公司(PDVS)表示,将向中国购买价值13亿美元的18艘油轮,以寻求扩大对亚洲地区的出口。PDVS发言人说,PDVS可能还会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建立合资营销公司,负责委内瑞拉石油和精炼油产品在亚洲的运输及销售事宜。
“这是一笔大交易。这意味着查韦斯真的想与中国走得更近点,并疏远美国。而这笔交易也真的能帮他达到这一目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能源、海运与公共政策中心的教授罗伊•纳瑟希安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说。 稿件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作者:谢良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