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默克尔首次访华的成功看中德关系
——本报专访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亚洲部主任施蒂芬•弗里德里希博士
本报记者 刘坤喆
柏林当地时间5月24日,新任德国总理安吉拉·默克尔回到德国,结束了她上任以来的首次对华访问。 随着这位德国“铁娘子”对中国旋风式访问的结束,德国新政府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轮廓也日渐清晰起来。
对于默克尔的此次所谓“探索之旅”,德国国内是怎样评价的?德国人是否已经认可了这位物理学家出身的女总理的外交能力?访华期间,默克尔为什么闭口不谈中国人非常关心的“军售解禁”问题?在默克尔的“外交天平”上,中国到底有多重?在德国“入常”问题上,默克尔是否也像施罗德那样积极?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5月25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亚洲部主任施蒂芬·弗里德里希博士。需要说明的是,阿登纳基金会虽然与德国政党基民盟在意识形态上比较接近,被外界看作默克尔的智库之一,但它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政治性基金会。在采访中,熟谙中德关系、并曾常驻上海多年的弗里德里希博士特别强调,他所说的一切,仅代表他自己的观点。
默克尔此次访华重点不局限于经济问题
记者:对默克尔总理的这次访华,德国方面是怎样评价的?您认为是成功的吗?
博士:我认为很成功。这次访问虽然短暂,但却为默克尔今后与中国的交往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堪称“短小而精悍”。
可以说,默克尔此次访华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她并没有仅仅局限于经济问题。虽然经济在中德关系中相当重要,在未来甚至会更重要,但中德关系还有很多其他方面。而上一任总理施罗德把双边关系重点太多地放在了经济上,忽视了双方的政治关系、人权问题等其他方面。
其二,是默克尔对中国开诚布公的态度。在诸如宗教自由、人权等问题上,她向中国清晰地表达了自己不同的观点。这不是只针对中国,她在访美时也很明白地告诉布什,德、美在关塔那摩监狱问题上有分歧。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不想和中国做朋友,而恰恰说明她想同中国做“真心朋友”,只是通过更务实的方式来做。与“明知做不到而夸下海口”相比,我认为这种敢于表达异议的直率和坦诚,更有助于实现真友谊,从长远来看,更有利于中德双边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今年春天德国外长施泰因迈尔访华之前,还访问了其他亚洲国家,而此次默克尔只访问了中国一国。有人就此认为,这体现了中国在默克尔亚洲政策中的“超重要”地位。您是否同意这一看法?
博士:在默克尔访华之前,她访问了几个非常重要的国家,如美国、俄罗斯、法国、以色列、波兰。现在,德国媒体普遍认为,随着对中国这“最后一站”访问的结束,默克尔已经完成了她上任7个月以来的首轮外交出访。
把中国包含在首批出访国家名单中,充分说明了她对中国的重视。但是,此行只访问了中国一国,只是日程安排上的原因,并不能说明中国是德国新政府在亚洲唯一重要的伙伴。当然,对德国而言,中国显然相当重要。但在亚洲,日本、东盟等同样很重要。那种因为她只访问了中国就把新政府对亚洲的政策简单理解为“中国第一”的看法,是不恰当的。
记者:默克尔上任4个月内就两次访问美国,这一度成为世界议论的焦点。您怎样理解默克尔的对美外交策略?
博士:提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讲到德国前任政府。虽然美德关系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都相当好,但众所周知,由于伊拉克等问题,布什政府和施罗德政府的关系并不好。而默克尔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走马上任的。
她之所以在4个月内两次访美,原因之一当然是要向美国表示“我们是友好的伙伴”,“德国想修复受损的德美关系”。
原因之二,她的第二次访美其实是为了参加在华盛顿举行的美国犹太人委员会百年庆典,而不是单纯为了与布什会晤。由于历史原因,德国把与以色列的关系看得很重。默克尔之所以如此重视这一活动,我认为,是为了向以色列、向美国、向全世界(包括那些赞同伊朗总统发出的“以色列应该从地图上消失”这一言论的人)清晰地表明:德国是不赞成这一言论的,是支持以色列的。
默克尔在外交上表现出色让人吃惊
记者:有人认为,默克尔在国内事务上屡屡碰壁,为了转移公众视线,她开始频频出访,希望通过外交上的业绩来平衡内部事务上的欠佳表现。对此,您怎么看?
博士:我不同意这一说法。事实上,没有几个人事先预测到,默克尔会在外交事务上表现得如此出色。几乎所有的人,包括她自己政党内部的人,都对她在外交上取得的成功表示惊讶。因为以前她一直是一名物理学家,没有丝毫的外交经验。所以,从她尚未成为总理之时开始,德国媒体和公众就纷纷猜测:天哪!默克尔将如何在国际舞台上代表德国?她将如何处理外交事务?
但她首次出访就大获成功,这令所有的人震惊无比。后来的一连串出访,一次次印证了她完全能在外交上胜任。于是,那些原本希望在外交政策上挑她刺儿的“大联合”政府内部人士或在野党人士就开始说,默克尔想利用外交来转移公众对国内事务的不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对她最初的指责出现在她执政100天时,因为100天似乎是检验“新官上任”表现好坏的第一道门槛。但在我看来,其实她那时已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不错的基础。不过,由于现在的政府是由社民党和默克尔所在的基民盟联合执政,即“大联合”,所以很多事情并不是默克尔一个人能拍板的。诚然,大联合政府的某些政策确实存在问题,比如税务改革方面,但我还是想强调,那些急于批评她的人应该懂得,很多事情要见成效是需要时间的,而对一个上任刚几个月的新政府而言,就更是如此。
今后,我认为,尽管她在外交上屡获佳绩,但国内事务才应该是她日后工作中优先考虑的内容。
对华军售解禁问题不取决于德国
记者:对于中国非常关心的“解除对华军售禁令”问题,默克尔并没有把它列在此次访华的日程安排上,且明确表示“不谈”。您认为这是为什么?
博士:关于军售解禁问题,事实上并不取决于德国,而取决于欧盟整体的决定。施罗德曾试图推动欧盟尽早解决这一问题,但从目前欧洲的情况来看,没有什么迹象显示这一问题会在不远的将来有所进展。默克尔也看到了这一点,而且也意识到“她不能向中国承诺她给不了的东西”,所以就只好采取“闭口不谈”的方式。
记者:在伊朗核问题、德国“入常”问题上,德国是否非常希望得到中国的支持?
博士:当然如此。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所以很重要。在伊朗问题上,如果中国和俄罗斯持反对意见,很多建议就无法畅行。在德国寻求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问题上,也是如此。
但是,力争“入常”可能是德国前任政府的目标,就我个人之见,现在的默克尔政府未必认为“入常”有绝对的必要性。如果其他国家都希望德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那么,德国将会为此做好充分准备。但是,从目前的外交政策看,德国并不完全倚重这一点。
本报柏林5月25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