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志军:高举“富民”旗,打南京“特色” 牌
中国江苏网5月29日消息(记者陈志宏、胡菲菲、王迅):今天下午,南京市委书记罗志军接受了由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全国网络媒体“富民优先江苏行”采访团的集中采访,向来自30余家中央、省(市)新闻网站和大型商业网站的40余名记者介绍了南京的市情和实施“富民优先”工作的有关情况,畅谈南京实施富民工程所取得的积极成效。
多年来,市委1号文件都事关“富民”
南京是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城市,科教资源集中、各类人才集聚,是这座城市的鲜明特点;南京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古都特色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是这座城市的深厚内涵;南京是一个具有和谐人居环境的城市,山水城林融为一体、自然人文有机交融,是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罗志军说,对于这样一个具有独特自然人文资源禀赋与广泛区域影响力的城市,让生活在这里的市民群众过上富裕、祥和的生活,一直是历届党委、政府工作的中心任务。
2003年初,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市委牢固确立了“两个率先”、富民优先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提出举“富民”旗、打“特色”牌的总体思路,强调把富民工作作为推进“两个率先”的首要举措,年底制定出台了全市富民工作意见。其后两年,市委连续以1号文件的形式,出台加强困难群体帮扶救助工作的意见,对改善困难群体就业、基本生活、就医、住房等加大协调和支持力度;出台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从就业指导、支持农民创业、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明确了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扎实推进富民惠民工程的实在举措。今年,为了落实构建和谐南京的意见,专门制定了具体实施办法,将提高城乡富裕程度、强化社会保障和帮扶救助、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等工作,分解出32项任务,明确责任单位,逐一进行落实,旨在着力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努力让全市人民更广泛地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实惠。
“十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显著
罗志军表示,“十五”期间,南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富民强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文化南京、绿色南京”五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一时期,成为南京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历史时期。五年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翻了一番,2005年达到2413亿元,年均增长14.2%,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超过5000美元;全市财政收入达到510亿元,年均增长23.5%。与此同时,过去的五年,也是南京人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五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997元,年均增长12.7%,年均增加1130元,比“九五”期间高出5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50元,年均增长9%,年均增加460元,比“九五”期间高出142元。应该说,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的老问题已有了明显改观,从与15个副省级城市及省内城市的比较看,南京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已经处于同类城市前列,去年城市居民收入增幅在全省和副省级城市中都位居第一。今年前四个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增长18.6%和16.4%,增幅继续在全省领先。
坚持走“南京特色富民之路”
总结这几年南京在实施富民工程上所取得的积极成效,罗志军笑说,最根本的体会,就是围绕到2007年建成一个没有水分、人民得到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在工作中牢牢把握“三个坚持”:第一,坚持“富民优先”的工作方向不动摇。在任何情况下、任何困难面前,都始终把富裕群众作为政府的第一责任,作为发展的第一目标,作为衡量政绩的第一标尺;第二,坚持促进增收不松懈。把收入增长作为富民工程最核心的目标任务,千方百计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收入在增加、生活在改善;第三,坚持解决突出困难不停步。高度关注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把改善就业、就学、就医、住房等群众生活的重点方面、突出问题作为重要切入点,有计划、有部署地推进各项工作,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生活条件实实在在的改善。在富民工作的推进上,注重结合南京的特点和实际,重在探索具有南京特色的富民之路。南京特色的富民之路,概括来说,就是高举“富民”大旗,以创业就业为核心,以增加收入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的富裕水平。主要的工作路径,集中体现为建立健全“六大机制”。一、健全创业促进机制,营造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探索以创业为主动力的富民之路创业是富民之基。二、健全就业调控机制,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探索实现充分就业的政策路径。三、健全收入分配调节机制,积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探索形成公平有序分配格局的创新办法。四、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努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探索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框架体系。五、健全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探索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六、健全困难群众住房扶助机制,切实提高困难群体住房保障水平,探索住房保障良性发展的工作模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富民是关键。罗志军表示,下一步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富裕、和谐”为导向,按照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6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大力营造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有效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探索一条具有南京特色的富民之路,建设一个全体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阶层结构更加合理的和谐社会。
“对南京经济搞自已的特色,并不断超前,我充满信心!”罗志军如是说。
随后,罗志军回答了网络媒体记者的提问。有记者提出“创业能不能走苏南的老路,南京把创业提到政策这样一个高度,是不是源自苏南的一些经验?”罗志军表示,应该说南京的发展就是在借鉴和探索中前进,首先借鉴先进地区、发达城市的经验供南京探索,第二就是举“富民”旗、打“特色”牌,最强调的是要做有南京特色的事业,包括创业。通过调查发现要让南京群众富裕,仅靠工资性收入是不行的,而鼓励创业是致富的重要手段,但是创业的道路每一个城市和每一个城市是不同的,江苏和浙江、上海,南京和苏州、无锡是完全不同的。南京有80位两院院士,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南京有40多所大学,也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南京每百人中大学生数量全国第一,南京有国家级科研院所、科研中心,国家级大企业众多,这些都是其他一些城市不具备的,因此南京的创业要走一条南京的道路,南京提出“科技创业”,让大院、大所、大学的人才到南京来走高科技创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的创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创业。这条道路是有南京特色的自主创业的道路,特色鲜明。
在回答龙虎网记者“今年南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中,在‘南京特色’上将有哪些创新的举措”时,罗志军说,按照中央的20个字方针,怎样走南京特色的新农村,专门提出六个“新”,一是产业发展路径的创新,二是载体建设的创新,三是科技进步的创新,四是节约发展的创新,五是体制机制的创新,六是政府自身建设的创新。核心就是要发挥南京中心特大型城市的优势,在这六个方面去辐射资源优势,以城市带动农村、以工业反哺农业,把最好的资源与相对落后的问题更好的对接,从而去解决。
国际在线的记者提出“南京实施富民政策的同时,如何处理经济高速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罗志军笑称这一问题提得好,他表示南京作为古都,一方面要加快现代化的建设步伐,另一方面要保持她原有的古都风貌,这一点历届市委、市政府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南京城市的魂是她的文化,要把她历史的传承、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持久的保持下去,既包括城市精神的传承,也包括城市环境的传承,南京的“绿色隧道”都有几十年历史,去年南京优良以上的空气质量达到了300天。南京在富民工作中间,把市民收入的提高、住房条件的改善、生活环境的优美这三条同时推进。去年把城市的生态功能与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同步进行了综合调整,在不同区县作了不同的定位、不同的考核,通过不同的功能定位,来维护南京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回答中安在线记者“南京与安徽地理相连,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在“十一五”推行‘东向’发展的战略,南京在安徽‘东向’发展的过程中,将起到什么独特的作用?”的提问时,罗志军指出,南京是长三角中重要的一级,南京想要做大、做强、做好,既面临上海、杭州这样城市都市圈激烈地竞争,也有自己的发展空间,最大的空间就是南京1小时都市圈,而都市圈的近一半是在安徽,通过高速公路40分钟左右就可以到达马鞍山、当涂、芜湖等城市。南京在中央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指导下,一方面通过都市圈的建设加强资源的整合,形成更有竞争力的南京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另一方面,这种互动也给周边安徽兄弟城市提供很多投资、合作、市场、资源的发展空间。只有南京区域经济发展的更强,城市的竞争力才能更大,在共同建设中国最有活力的长三角的过程中间才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作者:陈志宏、胡菲菲、王迅 |